在化学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9-03-17许文忠
许文忠
摘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本文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论述。分别从思维品质的培养、化学实验对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以及教师语言直接对学生思维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思维品质化学实验教师语言思维能力
中职化学本着为专业和生产服务、为学生终生教育服务的原则,是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而开设的必修文化基础课。它与普通高中的化学既有联系(终身教育)又有区别(职业特色)。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导致思维能力较差。但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及生产实践中去。
一、培养中职学生思维能力要落实到思维品质的培养上
(一)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因此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就有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逻辑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它表现在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思维的无序性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作为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中职化学,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有机物种类繁多,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化学活性基团。因此,有机化合物的教学应紧扣这一主题,突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代表物人手由个别到一般,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同时,要重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通过命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只有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灵活地去分析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已有知识,使其形成系统。这就需要进行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便于记忆,便于掌握方法,更便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会”到“活”,由“活”到“用”。练习题有梯度设计,难度步步递升。因此我们在练习过程中,针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状况,应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好高骛远。
(二)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要求学生用扎实的双基、透彻的概念以及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去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题意。灵活、准确地解决本专业问题,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的影响,从而在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离散性还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只满足于形式上的理解,忽视其来龙去脉,或只注重内涵而忽视其外延,如果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克服思维的离散性,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必须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思维特点和规律,抓住关键形成思维中心,以逐步达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中的重点,由于概念多、抽象,教学中要正确理解概念,表达准确、规范的同时可采用“进二退一”的方法,即每进入一个新概念的学习,都应对前面的内容加以复习、联系、对比。比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及特点,才能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对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相似的事物中寻找差异;一是从有差异的事物中寻找共性,其目的是维护概念的真理性,防止概念的混淆。使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理解深刻。在教学中,还应把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并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是思维的特殊品质,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但是,中职化学教学是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服务的。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生产实践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上、控制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性方面得到训练与加强。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种训练由教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对学生学习化学来说,在审题或使用知识、技能,或判断推理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我们不能防止错误,那么出现错误时一定要认真加以纠正,并从中得到启示。这里要注意:要有的放矢,容易犯错误的地方,经过改正以后,还可能重犯这样的错误,为此纠正必须彻底。要从概念上、方法上、心理上深刻挖掘原因,总结出教训来。必要时应进行复查。改错用在教学中,往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采用“谬误法”教学,有意识把学生引到错误的做法上,然后进行改正。欲擒故纵,从一反一正的曲折迂回中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还有一种方式,如某学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来纠正,这样全班同学都陷入积极思维的漩涡之中。敞开思想的火花,努力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它反映了思维的敏锐程度和迅速程度。敏捷性应以正确性为前提。它是上述几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思维定势缘故,思考问题的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以某物质、某产品、某概念为中心,建立有关知识和概念的网络。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概念“网络”在一个线型或体型的结构之中,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是克服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
分析问题为的是解决问题,要解决一个新的化学实际问题,即实现思维到实践的飞跃。并非有了理论知识就可一跃而就,必须经过研究、思考、设计方案,然后才能转入解答问题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综合能力,使思维敏捷性也得到了加强。同时,配合一定量的习题经过一定的解题技能的训练,对于提高思维敏捷性有着明显的帮助。在此,应注意中等职业教育以实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教学中对应用知识可拓宽其视野,但对于复杂计算要化深为浅,训练思路,掌握规律,化繁为简,切不可随意拓宽和加深。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具有鲜明性、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作用,是其它手段所不具备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配合及平衡。因此,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要做到以下几点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现象,令学生们感到新奇和兴奋,由此产生了直接兴趣,是对化学更感兴趣的主要因素,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随生随灭。如何使这种兴趣持续下去,使学生对化学从有趣转化为乐趣,并且由乐趣转化为志趣。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增加实验数量。增加实验的能见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还有,在上课讲解时,应尽量把生活和生产中专业的有关知识与化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们感到,化学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再有,建立兴趣小组,然后指导他们开展课外活动,看实验录像或观察实验,进行专题讲座或参观调查,出(化学兴趣小报)。撰写小论文,搞些化学晚会等。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正处于不成熟向逐步成熟的过渡阶段。实验可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热情。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使学生“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活跃学生思维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觉过程。观察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它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促使学生继续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设计;(4)实验药品、仪器、装置;(5)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6)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化学实验的六要素。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上述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思维的敏捷性。
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教学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思维能力是化学实验设计的核心
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化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索、创造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层次较高,而中职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处于从经验型向抽象型过渡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设法加速这一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尽快趋于成熟,尽早地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出较好的思维品质。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好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首先是通过模仿、移植现有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探索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可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实验教学不能单纯地当做一种直观工具和辅助手段,而是科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并将此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中。
三、教师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中心环节就是为了学生爱学和会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废话连篇,学生是最厌恶的。语言精炼还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有的老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其实有的难点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反而容易讲清问题。因此,教师对教材要经过懂一熟一化的过程,认真思考教材中每一段、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关键的字和词,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细细推敲,做到语言严谨、合乎逻辑,才能确切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学生便于理解接受,使思维具有连贯性,
启发式教学已被普遍采用,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其首要条件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即言近旨远。当然。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上课时应随时接受学生情绪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机动地酌情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接受听讲的内容。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使用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等是一种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与学生相互沟通的作用。但非语言交流必须与有声语言、课堂情境等协调配合使用,课堂上结合工农业生产,穿插科技故事,展示教具、挂图,编口诀、顺口溜,联系生活讲窍门,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职化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和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懂科学,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技能,又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其思维能力。要使各种不同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就必须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正确的知识就谈不上转化为能力的问题,没有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是不会自动转化为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