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思想政治课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2009-03-17周红亚
周红亚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新世纪的挑战和竞争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真正面临的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时代前景赋予目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体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就是使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发生共鸣,把知识内化为情感、信念与意志,外化为行为与实践。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变抽象为形象,使书本知识真正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并转化为源动力
如果政治教师依旧墨守成规,一味照本宣科,“死教书,硬灌输”,学生势必觉得政治课空洞说教、枯燥无味,产生厌恶心理。为了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笔者应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在初三思想政治课中学习“翻天覆地的巨变”时,课本中只用文字的方式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学实践中,笔者从网上搜寻相关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自制幻灯片。当生动形象的城市变迁、人民生活改善、神州七号飞船成功发射和返航、北京奥运会盛况等视频资料和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室里一片哗然。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教学中真切地认识和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通过讨论,准确地分析并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有力地证明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的论断的正确性,从而使学生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增强了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实践中收到了明显的实效。
二、把理论知识寓于社会实践中
有机地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创新意识、主人翁责任感和爱国情操。如学习初三政治“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不是一味地着眼于课本,而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走向田间,参观个体、私营企业,实际查看国情。学生亲眼目睹了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手工劳动,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低,从而与在多媒体中看到的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为祖国富强而发奋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由此可见,只要对原有教材和教法进行调整,使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相关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社会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与班主任和学校德育工作接轨,不能脱节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当是全面发展的班集体,包括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其总体要求是把德育放在首位,五育统一和谐发展。笔者所任教的某班,一度由于各教师对学生学习抓得较紧。使得有些学生只忙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集体观念淡漠,甚至集体活动都不愿参加;个别学生不注意道德修养,个人主义思想抬头,影响了整个班集体的团结和进步。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深感扭转班风的责任重大,与班主任老师一起召开“我爱我班”的主题班会。学生在会上畅所欲言,纷纷表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班集体做贡献。随着良好班风的形成,期末各项评比中该班成绩均名列同年级前茅,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思想政治课教学还要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学校德育工作以做人教育为基础,以立志成才教育为主线,在内容上着重解决三个问题: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品德行为和劳动。在教育中,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导向,始终抓住三个方面的教育,即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爱国教育;振兴中华、立志成才、勤奋学习、和谐发展的成才教育;行为养成、劳动及心理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即培养学生具有民族正气、个人志气,维护并建设良好的集体风气。实践中,由政治教师倡议,学校统一组织了军训、演讲等立志成才教育,到革命圣地西柏坡举行人团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收到了明显的实效。总之,让学生在校园的生活、学习中,时时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熏陶而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贯彻素质教育,让中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达到真正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