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构建与学生发展
2009-03-17翟小宁彭晓
翟小宁 彭 晓
2007年9月,北京市正式进入高中新课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及人大附中分校组成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育实验体(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教育实验体”),一起进行课改。随后,人大附中教育实验体向海淀区教委和北京市教委提出申请,自主进行新课程实验改革。
一、课程构建的基本构思
“人大附中教育实验体”的高中课程改革目标是焕发实验体的办学活力,凸现学校独特的文化和课程特色,形成内涵发展的新增长模式。为此,课程的设计与安排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课程的设计与安排
1.国家课程
(1)必修和必选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情况下,“人大附中教育实验体”对某些学科的模块教学的顺序及内容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2)选修Ⅰ任选课程。“人大附中教育实验体”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Ⅰ任选课程。选修课的开设注重论证课程目标、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2.地方课程
在执行地方课程时,我们尝试将有关专题教育的内容与必修模块教育内容的整合与重组。其中《毒品预防》专题教育结合到高二政治课教学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结合到高二地理课教学中,《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专题教育》、《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分别结合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的生物课教学中。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折射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十几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在努力使学校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构建具有人大附中特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从1997年开始,人大附中就掀起了学习外语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开设了10种外语课程:意大利语、芬兰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俄语、荷兰语、西班牙语、韩国语和法语。除此之外,还开设了十几门英语选修课。这些课,一部分是中国教师开设的,另一部分是由我校的外籍教师开设的。在选修Ⅱ的课程中,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化学、奥林匹克英语等由外教上的双语课安排在常规课时内教学,每个学生每周至少上两节这种课,英语实验班的学生还上第二外语课(日语、西班牙语、德语等)。
(二)设置模式
高一年级以开设必修课为主,以行政班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课程标准餐”。在选修Ⅰ以及选修Ⅱ外教英语选修课中,根据学生选课形成教学班,尝试有限制的跨班选修。高二年级为学生提供分层次、有选择的“课程套餐”,有理工、经济等方向,人文、社会科学等方向多种方案供学生选择。
高一年级面向全体学生,在必修课中开设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和研究性学习。学校还在每个班每周的课表中安排了2节校本课程:英语数学或英语物理。此外,所有学生还可以在跑班课中选修2学分的一门国家选修课或两门1学分的国家选修课,选修1学分的一门校本选修课。这样,学生至少可以获得71个学分。
高二文理科分班。与高一相比,面向全体学生增加了生物和美术课。理科生不再学习历史,文科生不再学习化学。每个学生将获得至少67个学分。
高三时,文、理科生都要学习语文、英语、数学。理科生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和研究性学习。文科生要学习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和研究性学习。这种安排一是基于各学科必修模块的总体计划,二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三)具体实施
1.学分制下的常规管理
在必修模块,每个学科的教研组都制定了各学科的学分认定总方案,每个备课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例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英语备课组刚开始将英语的学分认定方案制定得很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难以执行,而且没有区分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英语备课组得到这些反馈情况后,及时地调整了学分认定方案。在各门课的第一节课上,学校都要求教师向学生解读学分认定方案,说明过程性评价的操作方式。
教师们在申报国家选修课和校本选修课时,要认真地填写《人大附中选修课教学计划表》以及《学分认定方案》。教研组长审核通过后,我们才将《人大附中选修课教学计划表》及《学分认定方案》挂在网络平台——“人大附中选修课管理系统”上,学生在《人大附中选课指导手册》(国家课程)、《人大附中素质教育选修课选课手册》(校本选修课程)、《人大附中选修课管理平台使用说明(学生用户)》的指导下,充分了解了各门课的情况后,才开始在平台上选课。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选择四个志愿(四门课),选修课管理系统按照学生选课的志愿顺序,在所有选该门课的学生中随机录取。除了选课,我们还实现了网上教务管理。
学校非常重视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常规管理。每门课程结束后,教师们要在一周内做好学分认定工作,发给教务处备案。
2.以课促改,以点带面,深化课程改革
学校鼓励教师上公开课和研究课。准备公开课和研究课的过程,既是上课的教师成长的过程,也是本备课组,乃至本教研组的教师共同研讨、共同提高的过程。可以说,公开课和研究课是一条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校本研修的重要途径。进入高中新课改以来,我校已举行了很多市、区级的公开课和研究课。这些课既涉及必修模块的改革,也涉及选修模块的探索。
另外,我校还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合全国一百所优质中学,通过网上远程教学支援西部地区;无偿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办学,学校率先尝试派出多名优秀教师到边远山区支教。从本学期起,我们开始录制校本选修课。这样,我们的各级课程都将通过互联网输送到西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人大附中课程构建的基本特点
人大附中的课程构建有四个基本特点:自主性、关联性、时代性和多元性。
1.自主性
新课程应该实现一种回归:回归到课程的本源,回归到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模块顺序;根据高中新课程方案,自主设置各科学分认定方案;自主实施模块测试、会考;教师自主、学校统筹,开设国家任选课和校本选修课;个别学科根据需要,自编教材;学生自主选修国家任选课、校本选修课。
如学生在高一的化学学习中,要完成《必修一》、《必修二》和必选模块《化学与生活》的教学,就是考虑到《化学与生活》模块以介绍的内容为主,学生学习不会存在较大困难,且很多内容又与前两个模块有相关性,对必修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互补作用,容易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将很多内容分散渗透到另两个模块中。
教师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编校本教材。我校教师编写了《高中化学竞赛实验教程》、《现代少年》、《研究性学习指导》、《西方经济学初级教程》、《高一化学实验教程》、《高中生物学实验教程》、《围棋的故事》等校本教材。
2.关联性
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课程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国家的文化乃至全球的文化相互关联。
课程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相联系。在国家选修课中,我们建议学生都选修游泳课,一来可以强身健体,二来可以在发生水难时自救和救人。我们要求全校学生都学习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如安全疏散等。
课程与社区相联系,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例如,科技选修课带领学生走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走进大自然,进行科学考察、天文观测等。
课程与国家相联系。例如,开设“伴你游中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
课程与世界相联系。例如,开设了“国际领导能力培养”选修课;开设“模拟联合国”等选修课。
3.时代性
课程设置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开设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3C公司、数字奥运、平面广告设计等。
课程设置结合科技前沿。例如,开始了“科学与中国——院士科普报告”,如邀请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来校作《探月研究进展与我国计划》的科普报告等。
课程设置考虑学生特点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开设男生课堂、女生课堂等选修课,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4.多元性
尊重个性,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必须有多元化的课程;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有多元化的课程。
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开设了除英语外的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芬兰10种第二外语,以及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生物、英语历史、英语戏剧等18门学科英语课程。
多种师资来源。在人大附中,人人都有开设选修课的权利。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陆向谦受到人大附中的感召,主动申请给我校学生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创业领导力》。食堂的师傅魏二明自学成才后上大学,现已成为著名的雕刻大师,他为学生们开设了校本选修课《面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