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受助”与“拒绝资助”说起

2009-03-17田冬梅

理论纵横 2009年12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

田冬梅

摘要:就贫困生“受助”与被“拒绝资助”这一现象,折射出部分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淡漠。而中国总裁网“大学生还记得感恩老师吗”的调查,也反映出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恩的内涵,点拨学生细心捕捉自身所受恩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将感恩之情以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回报他人、学校和社会,形成相互关爱、真诚回馈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受助;拒绝资助;大学生;感恩教育

在2007年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大会上,吴阿古拉老师在他的《做好帮困工作,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讲稿中,就贫困生人数,产生原因以及引发的问题等方面,通过引用大量数据以及现实的例子,一一作了深入的分析与讲解。以下我结合吴阿古拉老师的讲解和个人工作实践作一些思考。

一、贫困生受助

我区现有高校39所,共有学生260962人,其中贫困生7828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0%,仅特困生就有2609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0%。贫困生数目之庞大,令人骇然。究其原因,包括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负面效应,以及学生家庭因天灾人祸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经济拮据。他们是在校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存及发展无疑成为社会及高校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就我做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来说,我所带的班级每学年都要评定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即以学生在校综合表现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为依据,奖励和资助那些品学兼优而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此外,学校也设立了校级综合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各类勤工助学岗,意在通过对贫困生的救助体现国家、学校对贫困生的关爱。而且,近年来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也都以各种方式资助、关爱贫困学子。

这些都在体现着国家、社会、学校对贫困生的关爱,我们在为贫困生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不禁会深思该如何更好地对贫困生实施教育,让他们不仅感到关爱,感到温暖,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学会感恩,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当代社会的教育理论倡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全面发展。而懂得感恩,无疑是珍贵的人格魅力。

二、拒绝资助

前不久,我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了一组有关贫困生的报道,又一次让我骇然:某某大学五名贫困生接受了某位明星每人每年5000元的资助已连续两年,在受资助期问,受助者竟然从来没有主动与捐助者联系过,即使是一句感激的话,一声亲切的问候。资助者因不满贫困生的做法,公开向社会坦言将中断对受助者的资助。

看完报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大学生,我们教育和培养的对象,在经过了十二载的寒窗苦读,又在大学的殿堂里接受了文化的洗礼、知识的熏陶,难道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只知索取不懂感恩吗?

事实上,不仅是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近年来高校所发生的师生不和谐事件屡见不鲜。在2009年即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国总裁网焦点新闻做了调查,其中很多中小学生都以不同方式感谢老师的教诲和关爱。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相对于中小学的“热闹”场景,高校却显得“冷清”许多。大学生们是否还记得教师节?是否会在这一天向老师表达感恩之心呢?调查显示,大学生表达祝福多以静态方式进行,也有部分大学生表现得“不太在乎”,其中也不乏功利行为者。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已引起社会关注,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尤为迫切。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就是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具体表现如下:

1认识层面。感恩教育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识恩、知恩,了解自身所受的恩惠,并在内心认可这些恩惠。从哲学角度讲,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看法和观点,自身就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也即世界观、人生观决定方法论。感恩的前提是识恩和知恩,感恩教育就是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恩惠并非天经地义,更不是理所当然。

2情感层面。感恩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细心地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在认识基础上,唤起大脑中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温暖的幸福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回报恩情的自觉意识。

3实践层面。感恩教育不仅表现在认知、情感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大学生将内心的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或施恩的实际行动,并将行为培养成习惯,进而成为自然。

可见,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载体之一的感恩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承载着育人之本和德育之先的重要功能,而且也是衡量人才质量和素质的重要标尺。

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心理学家通常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作为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这三个层面来实施教育。

1感恩认知:引导学生识恩、知恩。认知感恩,是感恩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了解“恩”,体会“恩”,才能感谢“恩”。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两课”等课程,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适时、适机、适情地潜移默化,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就我校而言,在搬迁至高职园区之后,因形势变化、环境变迁所引发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也在不断凸显,学生破坏公物等道德缺失行为多有出现。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学校为其所提供的一切理所应当,甚至为发泄不满,暴力仇视,动辄拳脚相加。为了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我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正反结合教育、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查阅资料、换位思考等方式,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感恩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将感谢变成习惯,把习惯变成自然。学会感恩首先要从“感谢”做起,感谢教育的活动形式可以包括,在特殊节日为父母、老师写一封感谢信,举办感恩图片展,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征文或演讲比赛等,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

为爱护新校区提供的新设施,开学初,我便以客观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为切入点,有意识地在班级内部开展了以“爱护公物、人人有责”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设问、讨论、图片展等形式,教育学生该如何正确对待、管理不良情绪,如何合理宣泄、疏导不良情绪,并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做有责任心、公德心的校园文明小使者。通过班会,学生们都一致表示将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善待环境和周围的一切。

3感恩行为:通过实践活动施恩。大学生不仅要有正确的道德认知,良好的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于实际的道德行为。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通过具体活动实践和升华理论。感恩教育同样要引领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施感恩行动。例如:参加志愿者行动,或者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我所带的班级,多次开展志愿者活动,比如走访敬老院,加班加点为校庆服务等,这些活动体现了感恩、奉献的精神。这些个人力所能及的小事体现了知恩、感恩、施恩的三位一体,个人将感恩情感通过实践活动施恩于他人、学校、社会,是学生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和谐统一,也是个体回报他人、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感恩行为,显示着个体的文明、礼貌、人格和素养。

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感恩教育,不仅可以全面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升华学生的人格魅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相互关爱、真诚回馈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岳洪群:对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思考,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2]包蕾: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当代经济,2008(7)。

[3]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2004(4)。

[5]丰根凤:刘家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德育研究,2006(6)。

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三、提高乡镇公务员能力的建议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乡镇公务员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能力,不断加强对新的能力要求的锻炼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本职工作。一方面,加大村官选拔人才的比例,不断优化乡镇公务员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在职乡镇公务员的培训。培训也是各级政府培养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型乡镇公务员的主要方法;最后,完善对乡镇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更好的发挥乡镇公务员的能力,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

1完善公务员培训机制

乡镇公务员能力培训并不少见,但目前的培训机制存在着培训形式不够丰富,培训内容不够充实等问题,容易导致培训成为走过场,而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因此,要使乡镇公务员能力在培训后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就要不断完善乡镇公务员能力培训机制。

首先,要充实培训的内容。针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公务员能力培训,应该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主要从经济知识,计算机知识,法律知识等人手。内容范围不仅要广而且要深。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每一位公务员除了学习必修课外,还要让不同职能的乡镇公务员可以选择相关的知识深化学习。

其次,丰富培训的形式。乡镇公务员的培训是在职学习,因此,培训过程应该不仅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案例分析法、论坛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这样不仅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并且提高了公务员学习的兴趣。

再次,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对公务员能力培训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应该只集中于课程学习的阶段。为了使乡镇公务员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在培训考核上应该采取更有效更多样的方式。例如,考察学员对公共管理的掌握程度,应该以更长的时间作为考核期——一个季度甚至一年,在考核期内,学员要根据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并以经验总结的方式作为考核成果而不是一般的试卷考试方式。

2完善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

公务员能力的提高,还必须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作为支撑。乡镇公务员如果不关注培训的意义,那么培训方法无论多有效,对乡镇公务员能力的提高将收效甚微。甚至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乡镇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首先,乡镇公务员考核内容要更广泛,乡镇公务员考核制度应与乡镇公务员薪酬机制和晋升机制结合起来。乡镇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内容不仅要考虑到能量化的工作结果,更重要的是将群众的评价作为考核的参考因素之一。群众作为乡镇公务员的直接被服务者,他们的体会更能客观的评价乡镇公务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将考核的结果与薪酬挂钩,能更好的调动起乡镇公务员的积极性。

其次,引入公务员竞岗制度。目前,大部分乡镇公务员由上一级领导直接任命,上任后都没有竞争的概念。这种无竞争的真空状态,容易导致乡镇公务员绩效低下,工作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正确的引入公务员竞争淘汰机制,给乡镇公务员施以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增强乡镇公务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再次,完善的监督机制是激励得以有效运用的保证。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在对乡镇公务员的监督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监督,充分利用网络、乡镇宣传栏等监督方式来有效遏制乡镇公务员的腐败行为,使激励机制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2]向志武,新农村建设与公务员的新任务[J],中国人事报,2006,(3)。

[3]刘正妙,新农村建设须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学校学报,2009,(2)。

[4]孙波,构建服务型政府对公务员教育培训提出的新要求[J],理论前沿,2008,(19)。

[5]单羽,经济人假设与政府乡镇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建构[J],中共福建省委学校学报,2005,(7)。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中央文献,2008年版,第1066页。

[7]赵长河,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理论前沿,2006,(24)。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