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低碳经济系统建设及其战略转换的若干问题

2009-03-16雷仲敏曾燕红

关键词:碳排放

雷仲敏 曾燕红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标志的低碳技术与产业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成为继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五次浪潮,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行动。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刚性约束正在改变着发达国家的能源政策和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着高碳与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本文在辨析低碳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低碳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就低碳经济系统建设提出若干构想。对中国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由高碳向低碳经济系统的战略转换提出相应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气候变暖;碳排放;低碳经济系统;战略转换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4—0033—06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这对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低碳经济系统及其建设运行

(一)低碳经济系统的提出

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累利乌斯就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变暖。最新的科研报告也表明,到2050年之前,只有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倍以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现象,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利岛路线图”,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球共识。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6月,英国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法案明确承诺,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量降低60%的长远目标。同时,英国还出台了英国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提出了全球低碳经济的远景设想,指出低碳革命的影响之大,足以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媲美。随后,世界各国关于“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随之产生。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比重,高效和节约利用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增加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利用规模等等,已成为发达国家未来能源政策的重点。将经济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成为各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研究的角度、市场价值等认识有所差异,但都表达了同样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系统的结构

系统可分为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两大类。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系统都是复杂系统。一个复杂系统需要根据确定的目的来识别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了解系统内部的联系,确定系统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低碳经济系统本质上属于复杂系统,主要有以下构成要素:

1.主体系统:生态经济系统

生态经济系统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技术系统三大亚系统构成。人类需要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现代生产力发展阶段,人类最根本的需要是生态需要,努力开发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绿色生态产品。低碳经济系统以生态经济系统作为主力系统,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2.支持系统: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等。发展低碳经济系统的过程中,技术支撑系统的作用非常关键,每个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低碳经济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碳中和技术。

3.保障系统:政府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有最基本的作用,但是在低碳经济系统的建设及其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政府干预,政府可以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系统的激励机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制定规范制度和法律法规。

(三)低碳经济系统的建设运行

1.低碳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高三低)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方向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1)低碳经济系统的发展方式:节能减排。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是重要的方式,在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产出,减少温室气体等的排放。节能减排的另一层含义是努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低碳经济系统发展方向:低碳发展。要实现低碳发展,就要在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的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必须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其中技术创新是关键。

(3)低碳经济系统的发展方法: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包括在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认为,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发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低碳技术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改造原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新技术用于减排、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

(4)低碳经济系统的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低碳经济系统的建设运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

2.低碳经济系统建设运行的动力因素

(1)经济效益。作为一个经济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给中国带来众多的国际合作机遇。但是因为商业利益

牺牲环境的案例数不胜数,而低碳经济之所以能够吸引投资人的目光,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收益。

(2)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对企业来说,要注重先进能源技术,创造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创新能力中,技术的创新是最关键的,是低碳经济系统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和最终决定因子。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作为独特的智力系统,通过与其他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能提高其他子系统的生产率。其次,科技创新应用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领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强度,提高环境综合治理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增进经济效益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

(3)政策制度。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

(4)教育引导。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倡导转变观念和低碳生活方式,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可以促进开发与应用生产领域中的低碳技术与工艺,带动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3.低碳经济系统运行的阻力因素

(1)企业生态生产的观念薄弱。由于我国企业生态生产的观念薄弱,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普遍存在着短期经济行为。

(2)资金和技术良性结合的困难。如果在技术不够成熟或是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开展项目,可能会导致新的浪费。比如,如果清洁生产的技术不成熟,企业在进行清洁生产与治理成本比较时,就会导致清洁生产成本过高,从而使企业看不到短期的市场优势,阻碍低碳经济的稳步发展。

(3)外部环境缺乏。短期内转向低碳生活方式比较困难,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低,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就会低,无法通过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领域低碳技术与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带动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4.低碳经济系统建设构想

(1)制度保障。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我国低碳经济迫切需要政府的整体策划和积极推动。发展低碳经济本质上是对传统经济的某种规范和约束,要靠一系列制度规则来规范、实施和保障。由发达国家实行低碳经济的经验和启示可知,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是依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实施的。政府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起草制度、制定规划、政策引导,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制度保障。

(2)技术支撑。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的支撑,低碳技术的开发主要依赖于两种途径:一是自主研发,二是直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对于先进低碳技术的引入,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定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从发达国家引入成熟的技术,从而降低成本,缩短技术产业化的时间。中国的低碳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各大行业中的难题,都在等待未来的技术来解决。我们要应用现有的技术大力发展可实现的产业,积累资金,研发新的技术,利用技术改造产业。

(3)四层联动。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一次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提升与变革。这种转变是单个企业、部分居民甚至个别行业、领域所不能独立进行和完成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四层联动,共同完成。政府层次应当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建立政策扶助机制和激励机制,广泛开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企业应当积极进行清洁生产,努力向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社会消费层面应树立能源和资源节约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绿色文明消费模式;具体到每个个体,更应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用低碳生活方式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4)市场机制。碳交易是正在兴起的一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通常来说,碳交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分别产生核证减排量和减排单位(ERUS)。

二、中国低碳经济战略及其转换

(一)中国的低碳经济战略

1.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如表1所示)。然而由于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目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见表2和表3)必然导致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长,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刚刚起步。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20世纪信息革命及全球化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重大创新机遇往往来源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因此,应当关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关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移,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中国应当积极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努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尽可能降低煤炭等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清洁能源比例。

尽管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潜力并不是无限的。对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仍可能增加。在中国当前的技术水准下,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受到成本的约束,难以与化石能源竞争。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将继续增加,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短期内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应当着力于提高能效,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消耗逐步降低。

目前中国总体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低约十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平均能耗比国外高40%。如表4所示,2006年总GDP能耗高达1794003吨标准煤/万美元,人均GDP能耗13.56吨标准煤/美元。这些数据

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应当节约使用能源,改变消费行为,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

3.构建能源政策框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优先发展的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0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大幅增加到2010年的lO%~2020年的15%,优先开发水力和风力作为可再生能源。为达到此目标,到2020年共需投资2万亿元。国家将出台各种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包括补贴和税收减免,还将出台市场导向的优惠政策,包括设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较高售价。

4.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现行的产业结构必须调整。根据中国的国情,考虑低碳发展的思想,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在相同的技术水准下,如果产业结构不同,碳排放量就会相差很大。

产业结构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水平还相对落后,不具备依靠先进的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就中国而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中的惊人能耗必然带来高的碳排放量,而且发达国家正在将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

5.发挥碳汇潜力

光合作用可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在绿色植物中,并转化为其他的有机化合物,所以通过森林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中国拥有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研究表明,中国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亿~7.1亿吨碳。尽管从字面上看,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仍显有限。当然中国可以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从而扩大造林面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每年大量投入资金、劳力造林,但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四个百分点,而且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条件可能还是比较好的。

6.加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

国际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和方法就是实现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的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经济实力,很难研发和应用先进能源技术来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在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方面,国际间应当积极开展灵活务实的技术创新、转让、推广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二)促进中国低碳经济战略转换的政策建议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建立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体系,最关键之处在于技术的应用与储备。应当着眼于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加大科技投入,规模推广一批实用性强的低碳新技术,定点示范一些先进适用的技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另外,还应当建立低碳技术的科技支撑平台,提高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应当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2.积极运用政策手段,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坚持低碳优先的方针,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

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鼓励金融机构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是建立低碳经济的激励机制,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低碳经济法》,坚持依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选择其作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3.转变观念,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

国家要引导企业将环境成本引入企业生产成本,关注企业的环保成本,帮助企业树立企业公民意识,采取政策鼓励企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开发。例如,将碳排放与税收相联系,用以鼓励企业对低碳发展的贡献,形成有效的激励,构建良性循环。企业应当逐步转变生产模式,积极从高碳向低碳模式转型。还应当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尽量减少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有效保护环境,自觉形成低碳意识。

在社会消费层面上,应当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禁止无实用性的过度包装。规范并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通过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领域低碳技术与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带动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4.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因此有必要解决好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的关系问题。

[责任编辑王艳芳]

猜你喜欢

碳排放
排放水平信息不对称下低碳认证影响研究
区域冷热电联供与分布式能源研究
企业碳排放财务会计分析
济南市公共交通低碳发展路径探索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关于黄冈市浠水散花临港经济开发区碳排放量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