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歌的审美偏好差异

2009-03-15熊依清

飞天 2009年22期
关键词:民歌差异民族

民歌审美活动的完成包括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条件,审美主体即民歌欣赏活动中的听众或观众,审美客体是民歌作品。由于不同审美主体有各自的人生阅历、音乐修养、兴趣爱好,也有职业、年龄、文化等差异,就在各自的审美意识中构成偏好差异,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不能强求一致,但有高低之分,高级的审美趣味有利于培养人的良好品质也是正确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低级的审美趣味会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审美的正确性。

人类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以艺术作品的客观存在为前提。造成人们对民歌审美偏好的差异原因还包括民歌作品的自身特征。

民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它来源于生活,并且对人民的日常生活有深入广泛的影响。它体现了一个民族自身的民族精神、风土人情、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民歌的音乐语言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民歌的演唱质朴、委婉、秀丽而有内涵,从古到今如同一条涓涓小溪源远流长,流传至今的民歌有的是世代口传心授,也有的是经过了搜集整理才有记载。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文化丰富多彩,这就决定了民歌风格的发展也是一个多样化的体系。我国的戏曲有三百多个品种,曲艺有二百六十多个品种,有几十种民族语言,这都为民歌的创作和演唱提供了最丰富的营养和最深厚的文化底蕴。介于我国民歌的多样性,对于民歌的审美评价也相应地丰富多样。

一、域差异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没有受到专业歌曲作法的制约,也不体现某位作曲家的个性特点,但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即便是相同主题的民歌,产生地不同演唱风格也存在差异。如同样为一首表现少女追求爱情、将自己的爱怜寄于为情人绣荷包的抒情小调《绣荷包》,四川的《绣荷包》是高亢活泼,云南的《绣荷包》是委婉清秀,山西的《绣荷包》则是两种风格兼而有之,明快起伏,热情亮丽。表现了我国民歌演唱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

民歌的地域性特点使它的民族性有更加具体的体现,原因在于:一、各地区的语言、语音有差异,所谓“隔山不同调,隔水不同音”。二、各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不同,直接反映在民歌上,“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出口露乡情,隔村疏知音”。三、各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差异,因此就具有不同的民歌气质。正式由于这些各异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人们的不同审美习惯,加上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彼此的文化也相互渗透,与自己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无形交融,也相应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偏好。例如北方民歌旋律线条多跳进、多跌宕,有着开朗、奔放的音乐性格,就与南方秀丽、婉约的民歌色彩形成鲜明对比。

二、族差异

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而且都盛开了各自璀璨的民歌之花。各个民族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在艺术表现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这是由于其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的差异,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音调特质以及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既明显又与众不同的特点,这都与他们各自的语言特点、生存条件、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特征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歌手在演唱长凋的拖腔时,喉头往往偏高,用不同于颤音的演唱方法造成马头琴的装饰效果;傣族民歌因语言特点使声音带一些鼻音,而使起演唱显得神秘而悠远;西藏地区民歌曲调悠扬辽阔,风格淳朴自然,声音比较白比较直,基本使用的是真声,没有过分的圆润,在高声区比较尖,整个歌唱相对自然,基本不加修饰。

具有民族风格的民歌在表现上要注意多个方面,一是在发声上符合作品的要求。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上注意提高声音的质量,根据歌曲的需要来协调真声含量和假声含量的比例,使声音自由的调整,听起来优美流畅,并以不破坏作品的风格为原则;二是在语言方面除了要吐字清晰之外,还要遵循民族语言的发音特点和规律,同中求异,找出各自的不同,抓住语言特点;三是在表演艺术上,根据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民族风格、民族习惯,加入该民族的表演方式与表演元素,突出特点,力求恰当的在演唱中运用和体现,如代表性的舞姿,手势等;最后为了配合歌曲的需要还可以考虑各个民族的服饰装扮,也能在演唱风格的体现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综合这些因素,民族风格的民歌魅力才能更加彻底地展现出来,引起听众的审美共鸣。

三、代差异

任何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民歌也一样。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民歌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可以看到民歌是当时很流行的艺术表达,《诗经》中《伐檀》唱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描述的是奴隶社会制度下奴隶悲惨的命运,这首歌奠定了我国民歌的现实主义基础。民歌非常真实和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它不仅总是伴随着历史,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性,具有鲜明的憎爱倾向,因此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的心声”、“时代的镜子”,它如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与时俱进,以其独有的魅力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更加绚烂夺目。

我国现在的民歌和民歌演唱较之五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变化,这是因为传统的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了变化。社会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作为艺术对生活的反映,决不能丢掉“崇尚本色”,因为生活本色的内涵,除了生活的原形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时代精神,要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民族艺术就必须要把握这一基本点。

民歌的不同风格是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而且风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即随着时代背景的改变及文化交流与发展而不断变化,也随着歌唱曲目的不同和歌唱者的个性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因此,在评价一首民歌作品时,审美主体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念,不让自己的个人偏见直接影响审美偏好,不能只停留在原始的音乐听觉和表情的层面上,应该理性地分析歌曲,把音乐审美的情感和音乐审美的理性思考想结合,对审美客体——民歌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作者简介:熊依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歌差异民族
相似与差异
MINORITY REPORT
找句子差异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穿花衣 唱民歌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