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页》的直接引语功能
2009-03-15邝彩云
《第四十三页》是韩少功的新作,在中国小说学会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上有名。他在这篇文章中一反现代小说多运用间接转述语的手法,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在其所有引语中,间接引语有4处,自由直接引语24处,自由间接引语25处,而直接引语多达147处。笔者以为任何叙述形式都不是纯粹的形式技巧,都是通向意义之途,此文本中一反常规的直接引语运用并不是向传统小说的回归,而是有其深刻用意。
直接引语往往“原原本本”地记录人物话语,保留其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如个人语言变体(idiolect)、社会语言变体(sociolect)等。一方面体现出说话者的性格、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等,从而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话语的时代特征往往显示出时代背景,这些是直接引语的常规功能。除此,《第四十三页》中的直接引语还有其特殊功能,即凸显时代对比和形成叙事张力。
一、刻画人物形象
《第四十三页》中的直接引语形成了对话场景:阿贝和女乘务的四次对话、车厢纷争、阿贝求助、医院纷争、火车站问询等。文中的主要人物——女乘务的形象主要通过她和阿贝的四次对话体现出来。
当阿贝阴差阳错搭乘上20多年前的一辆列车后,女乘务是和他说话的第一人,且是以吵架开始。在前两次对话中,由于“敌意”还未消除,女乘务话语粗鲁,如“怕冷就别出门,钻你老妈的被窝去”、“我看你是有点不正常”等;伴随动作也粗鲁,如白他一眼,用扫帚敲打他的脚等。但是即使这样,女乘务还是给淋湿了的阿贝“拉上厚布窗帘,还摔来一条棉毯”,还给阿贝倒水。当两人之间关系越来越亲密,信任越来越多时,女乘务的态度就不同了,如在言语上,主动问阿贝哪里不舒服,和阿贝开善意的玩笑等;在动作上,“把热乎乎的夹克扔给他”;或者“欣欣然”帮阿贝整理妆容和包扎血痕等。这些都显现出一个善良、热心、刀子嘴豆腐心的女乘务形象。而在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同志可能冤枉了阿贝时,女乘务的道歉方式让人不禁莞尔,她以为大不了就是让阿贝还她一巴掌,自己如果受不住竟还要让当特种兵的男朋友来替自己受打。再则,由于空间狭小两人不得不拥挤着独处一室时,阿贝不自然脸红了,女乘务的那句“就是红了!就是红了!”以及她那欢欣的举动,都让人感到女乘务可爱又略带些孩子气的另一面。
在女乘务粗鲁不礼貌中散发出的丝丝温情带给阿贝的温暖,其实代表着那个时代留给阿贝的感受和情绪记忆,这是阿贝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因而不断回忆和惦念的温暖。所以,回到现实中的阿贝迫不及待地去寻找这个生活在另一个时代的女乘务,在一定程度也可看作对历史的追寻。
二、凸显时代对比
在车厢纷争这一场景中,旧时代话语(如 “发报机”“563项目”“备战”“路线”“两打三反”“革命委员会”)和新时代话语(如“哪盘菜”“土鳖”“脑残”“二”“我要到法院控告你们!要在媒体上给你们曝光”“惹毛了我,叫你上午下岗,你不会等到下午的!”)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形成鲜明对比。可看出那个特定时代的荒谬性——简单的人际纠纷往往被当作政治纷争来处理。阿贝愤怒的声音没有人理会,他所要采取的反抗方式(通过法院解决纷争)也无人在意,他最终被打了一拳且被押走了,毫无疑问这是个缺乏广泛民主和法治公平的时代。
相形之下,回到新时代的阿贝面对医院不合理的收费单据大声叫骂时,得到的不是一拳,而是耐心的解释,且在一个“有点领导模样的”老太婆的 “任务”指派下,费用由六万五减到了一万六,如此“文明礼貌热心高尚”的方式让阿贝只能“傻傻地说了声‘谢谢”。这里似乎在老太婆和阿贝之间没有对话发生,事实上老太婆所说的都是针对阿贝的,回应老太婆的也是阿贝。老太婆和她手下在阿贝面前似乎演了一场戏,以尽显新时代的“高风亮节”,却掩饰不了他们的自相矛盾,既是合理收费为何还要替人分摊,让人不禁怀疑这究竟是文明高尚还是欺诈虚伪。
通过这两次纷争,两个时代各自的荒谬性就都显露出来了。在阿贝“误乘”的红旗车厢(女乘务两次提到)里,女乘务尽职尽责替他烘烤湿衣服等;车长给旅客量体温并询问那位旅客掉了钱包;面对遭遇洪水的灾民,车长大手一挥就让他们上车并且全部免票等。在这个被后人认为政治“灰暗”的时代,这个明显带有时代特色的词汇证明了那个时代并不缺乏温情。而在新时代,受伤的阿贝向一个男人求救时,男人先是“上下打量他,把他散落在地边的背包翻了翻,向他伸出两个指头”,阿贝保证不会亏待他后,“对方摇摇头,再一次伸出两个指头”。直到阿贝扔给他一块手表,男人才施展救助。这没有言语回应的对话,反映出的是冷漠和拒绝。为找回手机,阿贝来到火车站问讯台拿出火车票时,却遭到了怀疑,有人怀疑是“假票”,有人怀疑是“黑吃黑”,有人怀疑他有病;“还算厚道和耐心”的老铁路虽帮他寻找,却同样不信任他。这不仅反映出新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反映出发生在新时代人身上的典型的历史遗忘症,而且可以说是集体遗忘。
三、形成叙事张力
叙事张力的形成源自元小说技巧和直接引语的运用。元小说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元小说技巧则是“有意捣乱的叙事作品的技巧”,“在这里,正在被讲的故事,以及其听众,现实,乃至叙事理论,都可以成为讨论的题目”, 其目的在于揭示小说世界的虚构性。《第四十三页》一开头就暴露了元小说痕迹,为小说建构了一个“虚假”前提。两个附记中小说作者和主人公、人物的对话更是元小说技巧的集中体现。但是韩少功一边强调小说世界的虚构性时,一边却又将似乎具有绝对真实性的因素掺杂进作品。笔者以为这绝对真实性的因素主要就是大量的直接引语尤其是对话。这些对话符合常情常理、生活逻辑和时代背景,由这些对话形成的场景,使得人们阅读小说时好像在观看戏剧演出,给人一种“事件重现”的印象,从而使得小说通过直接性展示对话场景达到逼真效果。于是,对虚拟“强调的结果是,读者反而信任作者以及他的故事”。用余华的话来说,就是“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是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方式。这种方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如此,通过在元小说揭示的虚构性和对话场景提供的真实性之间形成的巨大叙事张力,韩少功“自由地接近了真实”,即他一贯表现的历史沉思,在这里主要是指小说展现出的历史遗忘症之病征、两个时代的逻辑荒谬性及旧时代特殊的温情等。
叙事张力的形成还可以制造一种阅读的间离效果,作为作家,韩少功已经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人的一种慵懒的历史意识,这可能正是他不遗余力地在其作品(如《爸爸爸》)中表达历史反思的一个原因。
通过以上对《第四十三页》中的直接引语功能的分析,可以发现韩少功运用大量直接引语的深刻用意在于唤醒现代人的历史意识,重新认识和思索新旧时代,既不要“妖魔化”和遗忘旧时代,也不要盲目崇拜新时代,而要保持清醒的历史认识。
【参考文献】
[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邝彩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