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的和谐思想
2009-03-15马艳
马 艳
和谐是美,美在和谐。和谐体现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谐调与均衡,表现为恬美、宁静、温馨、平等、融洽、亲和等。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所谓“田园诗”指以歌咏农村自然景物,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多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日常的农村生活以及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的和谐思想在他的田园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这也是他崇尚和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然景物之间的和谐。陶渊明的诗多写田园风物间的和谐。在《归园田居》一首诗中,诗人写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在这里,榆树、柳树、桃树、李树、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和谐的交织在一起,给人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农家生活环境的美图。图中的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另外还有“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等。可以说,无论草木虫鸟,还是阴晴晦明,在陶渊明看来都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都能让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在陶渊明的诗中,乡村风光自然景物都非常的优美。他以冲淡洒脱的笔触,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图画,东篱南山、青松奇园、秋菊佳色、日夕飞鸟、犬吠深巷、鸡鸣树巅,再伴以主人公那耿介超拔的品格,陶渊明所构筑的艺术境界是那么高远幽邃、空灵安谧[1]。陶渊明通过对田园风物的描写,向我们表达了他喜欢的自然景物之间的和谐。
第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或许是自然景物之间的和谐给了陶渊明启示,在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追寻的是一种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诗人把大自然的菊花、南山、飞鸟(自然生态)与心中的理想(精神生态)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中,“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些诗句写诗人与农民经常来往,相见只谈农事;写诗人与农民过门相呼,一起饮酒,相思时就披衣相聚,言笑不止。这些都非常真切的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淳朴的、和谐的关系。“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言谈的内容也极为普通:“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2]。由“相思”到“言笑”,诗人和农夫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深厚的感情折射出农民的天真淳朴和热情善良,没有世俗偏见和官场心机以及人人平等交往的观念,这或许更是陶渊明追求的和谐。
第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描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以外,还有一部分便描写了诗人自己在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心境,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取得的精神上的愉悦。
《和郭主簿》(其一)就曾写到:“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在树林的掩映下,田居一派宁静而有生机,自耕自足,自酿自饮,读书弄琴,看稚子咿呀学语,又充满着天伦之乐,他的心灵处于完全和谐自由的状态之中[3]。
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陶渊明主张“抱朴守静”,认为这是“君子之笃素”(《感士不遇赋》)[4]。因此,他置身于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农村自然生态图画中流连忘返,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精神愉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和锄归……”(《归田园居》之三);“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这些诗句充分表现了田园生活内在的天然的和谐,生活于其中的诗人,由于和大自然中如此接近,如此和谐相处,而显现出一种人自身在美好自然环境中所生发出来的精神之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渊明找到了排解精神压抑的良方,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
其实,世界每时每刻在发展变化着,也就是说世界是动态的。陶渊明在田园诗中所追求和崇尚的和谐社会是生产力比较落后条件下的和谐理想社会状态。陶渊明的和谐思想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农耕社会里孕育的,那种看似和谐的背后也有着由于生产力落后带来的种种矛盾,所以说那种和谐思想具有唯美、静态化的局限性。那种唯美是瞬时的、短暂的,它可以出现在某时某地的短暂期间,不能持续存在于现实中,因为一旦其中的任一条件发生变化,那种和谐之美就不存在了。所以那种和谐是静态的。所以说和谐是动态的和谐。动态的和谐就是说各种条件和因素都随着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和谐是在每一时刻各种条件和因素都跟着相应地发生变化以致达到新的条件下的和谐。
今天的时代今天的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但不和谐的因素到处都存在着。我们为什么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就是因为有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再则,只要我们努力,建立和谐社会是一种比较现实的理想。曾经有人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因为矛盾处处存在。这样的人应该说犯了机械论的错误。也可以说对和谐不理解。和谐不是说矛盾不存在了,只是说对立面不那么尖锐,更加顺畅了。能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就是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什么是和谐社会,其实没有绝对的和谐,只有相对的和谐,而矛盾却是绝对的。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说我们已经建立了完全和谐的社会,那是违背矛盾的说法。我们说国泰民安就是和谐社会、政通人和就是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如何让自然更自然,让人的心灵更自由,让世界充满友爱和谐的韵味,我们是可以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受到他关于自然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思想启发的。我们从《桃花源诗并记》中可以看到他对充满和谐意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那里人民安居乐业,心态平和、关系和谐,没有战争;那里花草遍地,落英缤纷,树木错落有致,找不到人为破坏自然的痕迹;那里气候温和,温度适宜,阳光明媚;那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不分贵贱,人们通过自己的农耕劳动获得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他这种尊重人,向往人与人平等交往的思想以及他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施剑南.陶渊明的田园诗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5).
[2]郑屹立.论陶渊明的田园诗[J].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吴功正.论陶渊明诗的美学成就[J].江西社会科学,1994,(3).
[4]张可礼.东晋文气综合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342-393.
(作者简介:马艳,临沂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