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导向融入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改革与实践
2009-03-15应武单天德
应 武 单天德
摘要:基于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课程对职业素养作用不明显,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组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服务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路子。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导向;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227-02
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从现有校情出发,立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不断总结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结合我校各专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一、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由于高中阶段对信息课程的重视不断加强及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入校新生对计算机初级应用水平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距较大。通过调查,某些中学对计算机课程比较重视,而少数中学很少上计算机信息课程,代之以高考的课程;学生自己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也造成个体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也使得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计算机,而极少数学生甚至在进入高校前还未接触过计算机。
由于我校重视浙江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成绩,还对各学院下达了通过率指标,并列入年终考核体系,导致老师教学时不分学院和专业特点,主要针对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内容进行教学。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一)分层次教学
新生入学后,采用计算机考试软件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成绩分成A、B两个层次,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摸底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实施,采用上机考试方式进行。
A层次:摸底考试70分及以上者。该部分学生可申请计算机免修,只在等级考试前参加考前辅导讲座,尔后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B层次:摸底考试在70分以下者。该部分学生按一学期(14周,56学时)进行授课。在第二学期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
(二)分层次教学的学时和内容安排
摸底考试后,对学生按A、B两个层次分别进行授课。分层次教学的学时安排见表1,内容安排见表2。
B层次的上机实践课时数与理论课时数相同,具体可根据理论授课进度安排相应的上机实践内容。
(三)计算机后续课程的授课
在第二学期按专业的需要进行计算机后续课程的授课。后续课程旨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即职业导向)提高学生计算机深层次的应用能力。例如,文字处理部分的深入应用方面可供专业主任点选的一级菜单、二级菜单和职业指向见表3:
(四)贯彻“大课堂”教学的理念
学校:多媒体课堂教学;机房上机实践;学生课外自学和实践;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的学习。
社会:企业社会实践;其他接触计算机的场合(家庭、同学、朋友、网吧)进行学习。
教师可通过QQ、E-mail、BBS、电话等通信方式对学生实时辅导。
三、评价方式
(一)以证代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我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本课程的成绩。
(二)形成性考核
计算机后续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该课程的成绩。
总成绩=形成性评价成绩(60分)+终结性评价成绩(40分)。
形成性评价成绩(60分)=平时学习表现评价(考勤、课堂讨论、课堂实训)(20分)+ 项目作品评价(40分)。
四、计算机基础课改革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改革,使课程、教材及时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大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上机以机房电脑数量安排相应学生数量进行上机操作,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资源。本课程组教师作为一个大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校下达的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并兼顾各专业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不同需求,培养真正适应市场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张新猛.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对比与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