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2009-03-15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贫困生心理素质

钱 靖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的组成部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贫困生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比较困难,而且也存在很多心理问题。社会应该转变资助观念,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社会、学校要为贫困生勤工助学、自主创业创造氛围的同时,也需要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222-01

高校的贫困生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大学校园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它普遍存在于中国高校之中。

一、高校困难学生的现状

在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的同时,高校贫困学生群体也迅速扩大,目前在校生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5%,特困生比例接近10%。

(一)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调查,8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存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压力。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贫困生除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外,还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

(二)贫困生的行为问题

所谓行为困难是指包含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原因,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除了课堂学习外,从小没机会接受各类素质培训,导致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行为能力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落后地区,文化基础、家庭环境、学习条件等相对来说较差。因此,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出类拔萃的很少,大多数综合行为能力在中等偏下水平。

(三)贫困生心理、行为双双存在的问题

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贫困生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力图使综合素质摆脱现状,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长时间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更是对综合素质的提高显得有心无力。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困难学生难有优势;另一方面,心理困难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心理上自卑、情绪上低落,从而大大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等行为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结果就是心理困难和行为困难共同作用,产成恶性循环,不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解决高校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学生工作部门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意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了追求理想和实现抱负的信心和勇气,清贫的生活更能锻炼个人的意志。要教育贫困生学会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来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克服消极依赖思想,积极开展自救自助活动,在此过程中增强自信,消除自卑,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塑造健全人格。

(二)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强化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的培养

虽然我国政府为贫困生已初步建立了贷、助、奖、免、补、减的制度,但由于贫困生人数众多,其覆盖面仍然不能满足高校贫困生群体的需要。因此高校一是应创新奖学金评定制度,从支持和保护贫困生的角度,设立贫困生奖学金项目或贫困生资助专项资金,在贫困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且适当提高奖学金金额;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当前推进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机制,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社会保险机构参与、社会资助、校内资助相配套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使贫困生从根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导致的无助性心理焦虑;三是加大对贫困生勤工助学活动的指导和支持,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联系,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与自助机会。

(三)倡导人文关怀,优化育人氛围,建构和谐校园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说明一个好的环境能够给人以心理上的支持。良好的校园的精神氛围,对贫困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贫困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要树立优秀贫困生的典型形象。各高校可以开展一系列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活动,倡导同学之间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和共同进步的理念,促使更多的人远离精神贫困。

(四)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贫困生的心理进行适度的干预。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需要。如在新生入校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贫困生产生新的心理贫困,遏制原有心理贫困进一步加剧,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占高校学生总数20%以上的经济困难学生构成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研究和分析他们的心理,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健康积极的心理,提高他们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建鹏.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2).

[2]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孙艳梅,高辉,赵阳.特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

[4]李卫衡,张宝,余文武.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预治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2,(6).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贫困生心理素质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