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教学中影响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
2009-03-15杨文燕
摘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加强语言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加强文化导入,突出实用英语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做到在语境中学习、交际中使用,这都是影响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导入;实用英语;交际环境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218-02
随着人们能够越来越方便地同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我国涉外交际的日益频繁,与不同文化人们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多,使用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只注重语言形式,不重视文化的教学已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语言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深受各个国家文化的影响。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直接会影响交流与沟通。教师应该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对了解文化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使用除了受到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制约,还会受到使用规则的制约,这儿的使用规则即指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胡文仲,1985)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同。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外语教学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善于识别文化差异,排除文化干扰,成功进行交际。目前,毫无疑问,交际能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过多地重视语言本身,而忽视了文化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应该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因素。语言、文化和交际是彼此相关联并不能分隔的,只有当我们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语言交际能力
首先,语法能力或语言学能力。主要包括了语言结构方面的一些能力,比如说语音、拼写、词汇、语义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的技巧等。其中听、说、读、写的技巧只是构成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并不能等同于交际能力。而这些技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很多,体现也比较明显,学生掌握的也不错。
其次,社会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在不同的语境因素(如:交流者的地位,交往的目的,行为规范等)制约下能适当地运用并理解语言的能力。语言应用的适合性指的是语言交流的意义和形式都适合其所在的语境。意义适合是指语言的特定交流功能(如:命令、抱怨、邀请等),运用语言的态度(如:礼貌、正式等)和表达的思想内容都适合已定的语言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会用自身所处的社会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是否合乎情理,这就会常常造成误解,因为交际双方的行为规范是存在差异的。这也是在教学中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比如,中国人口众多,在狭小的空间内,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人们希望了解别人,同时也愿意被人了解,所以人们交流时常问收入、住处、花费、年龄等等之类的问题。而在西方,人们交往时通常比较谨慎,晦谈隐私,对于婚恋、年龄、收入、生活状况等方面的问题,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中国人与西方人交流时,如问上述类似的问题,则会被认为是干涉他们的私事,他们通常会拒绝回答。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东西方日常交流话题的差异,重视英语的实用性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再次,策略能力。所谓策略能力即在交际的某一刻遇到困难时,能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为避免交际中断而采取的一些交际策略(Thurrell,1991)。也就是语言使用者所使用的一些交际技巧如解释、重复、猜测、回避、迂回、意译、替代、借代、语体与语码转换等。迂回策略就是中国人谈话常用的一种方式。如两朋友见面先谈天气,再谈小道消息,最好告别时才说明真正意图:“你上次借的钱什么时候方便还?”有时交际过程中也可利用伴随语言交际的非语言行为——放慢语速,不意停顿,辅以面部表情和各种姿态——增强交际的效果。
最后,话语能力。话语能力是指有机地结合语法形式和意义以取得不同语体的统一性的能力。我们说话或写作总是按照一定的话语结构进行。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的话语结构安排得当,则连贯性强。话语不是杂乱无章地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而总是以一定的话题的连贯性和话题展开的可能性按照规律合理地发展。篇章的统一性是通过上下文的衔接和语义连贯取得的。衔接指语言在结构上的连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例如,使用照应,替代,省略等语法手段和复现,同现等词汇手段表现结构上的黏着性。
(二)非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最强有力的交际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语言交际的研究,而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非语言交际的运用比语言交际更为普遍,它是人类交际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忽视了非语言信息,交际过程就会不完整。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流的所有符号,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交流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交流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另外,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的一些功能特点,一般说来,主要是以下六种:重复功能、代替功能、补充功能、强调功能、否定功能、调节功能。事实上,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态度。许多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如果学会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师生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重视语言交际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有效途径,而且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非语言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非语言交际组织、管理好课堂。
二、文化的导入
生活产生语言,语言体现文化,对语言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些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就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别。了解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英语思维习惯。但是传统的教学中,语法和阅读理解成为重点,很少涉及文化现象的讲解,影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缺乏在实际语言环境中锻炼的机会,对涉及使用交际话题的英语掌握的不够,缺乏自信心和勇气,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新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见,突出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主要任务。
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应彻底改变教师照本宣读,垄断课堂,学生洗耳聆听,紧张记录的现象。这样做不仅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反而压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注意学生的反应,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只有当学生的思想,情感真正转到课堂上来,他们才能不断地思索、探讨、交流,才能更透彻地掌握有关的知识。只有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体,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教师不宜孤立地讲解语法项目和词汇的用法,要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背景知识、语篇结构和文体风格。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前借助工具书预习文章的内容,对要讲的东西形成自己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并带着问题走入课堂。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背景知识讲解运用某些语法结构或词义的特定语境,结合篇章结构知识分析文章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还应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创造模拟的语言环境,接受形象语言。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加深了对文章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通过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连贯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技能,从而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课外,还应该组织英文专题讲座,开展英语角,设置与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直接接触外国人与外国文化的机会,给其提供大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开阔其视野,达到增加跨文化知识的目的,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与比较(跨文化交际丛书):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Canale,M.and M.Swai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1:1~47.
[3]Thurrell,S.Strategic Compentence and How to teach It[J].ELT Journal.Volume 45.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6~23.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该文系广西区教育厅科研项目课题:新时期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新探(项目编号:200705MS13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文燕(1978- ),北京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