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
2009-03-15张红艳
摘要: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行为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公约和守则,真正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武装员工头脑,指导行动和规范行为。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反腐倡廉;职业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216-02
反腐败讲究标本兼治,那么“本”在哪里呢?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就在人的心里。人无贪欲不会贪。大量案例表明,一些干部之所以会走上腐败的路,往往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的。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利益诱惑明显增多。如果把握不住思想防线,很容易滑进腐败的泥坑。因此,加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筑牢反腐倡廉基础
(一)反腐倡廉必须依赖于思想道德教育
邓小平曾对外宾提出的“现在经济改革,你们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问题作了明确回答:“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这里所讲的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特别强调了加强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极端重要性,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江泽民同志更进一步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提出要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显然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反腐倡廉工作必须依赖于每个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卓有成效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
(二)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要使反腐工作取得成效,必须不断地对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来看,首先,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的教育。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等,结合单位实际,不断地将这些道德规范灌输到职工的头脑中去。只有掌握了这些原则和规范,才能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必须反对,从而认清道德选择的方向,掌握道德评价的尺度。也只有掌握了这些原则和规范,才谈得上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和信念,并在行动上努力践行。其次,要进行道德理论的教育,大力普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知识,使职工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但要讲清是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这就要诉诸道德理论的力量。因此,决不能把道德教育理解为仅仅是道德规范,甚至仅仅是守则、纪律的训导,它必须包括道德理论的教育。职工道德素质的稳定提高,必然离不开道德理论素养的同步提高。只有具备起码的道德理论素养,才能把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掌握上升到道德观和道德信念的高度。可以断言,人们一旦服从某种道德理论,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践行基于这种理论的道德规范,甚至择定为人生信仰,从而达成道德教育的长远之功。
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看,尽管方式多种多样,但最有效的莫过于“法德合教”的教育方式。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把这一内容写进党章,可见其意义深远。从许多贪官产生腐败的原因看,他们并不缺乏法律教育,之所以敢于铤而走险,重要原因是缺乏自身思想改造和道德修养。毛泽东同志曾通过鸡蛋可以孵小鸡,而石头不能孵出小鸡的比喻,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道理。因此,思想道德防线是反腐败体系中的第一道防线,守不住这道线,党纪国法防线也会崩溃。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在进行廉政教育时,尤其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
(三)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电力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抓好政治素质的培养,重点解决好理想、信念、宗旨问题。职工政治素质的培养,应当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发展和改善教育形式,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要变“只讲理”为“理利并举”。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认、正视这个事实,要维护职工的正当利益,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不能兼顾时,舍小利而顾大局。实际上,讲“利”就把“理”蕴涵在其中了。二要变“束缚式”为“激励式”。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制定必要的管理规范是必须的,但还要善于创造激励机制,高度信任、爱护每一个干部和职工,千方百计挖掘他们的创造之源,支持他们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奋发向上。三要变“远”典型为“近”典型。典型是靠培养、靠挖掘的。注重发现、树立、宣传本单位的典型,虽然他们的事迹没有远典型硬,荣誉没有远典型高,影响没有远典型大,但他们的榜样作用更真切,更能被群众接受。在利用典型教育中,企业应重视挖掘身边的典型,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一)反腐倡廉,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社会不正之风的重要措施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行业不正之风长期盛行,市场上不守信誉,假冒伪劣等现象得不到遏制,势必会造成经济无序、腐败严重、社会不稳的后果。把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纠正行业的不正之风,作为一件奉献社会、造福民众的大事和好事来抓,作为一项反对腐败的重要措施来抓,必将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新旧矛盾的冲突,加上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存在着职业道德观念淡化、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滑坡等问题。
1.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在职业道德领域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四处蔓延,索、拉、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普遍存在。
2.价值取向比较庸俗。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部分人认为市场竞争就是金钱、利益的竞争,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道德现象见多不怪。特别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还讲什么道德,只要有钱就要得,将人际关系庸俗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道德评判出现偏差。表现在职业道德上,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对那些靠钻政策空子而一夜暴富的人,一些人将其敬若神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舆论宣传上的推波助澜也导致是非不分。而职业道德评判上的是非不分,造成的另一现象就是某行业或部门,占山为王,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把职业道德置于脑后。
4.社会道德心理失衡。表现在职业道德领域是部分职工对主人翁地位出现失落感,认为过去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人民当家作主,现在则是单位领导是“老板”,“主人”变成了雇工,没了地位,少了保障,现在还谈什么职业道德,还谈什么“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于是心里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岗,不捞白不捞。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一些人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钻改革的空子,一心为个人捞好处。造成不正之风盛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横行,为了一个钱字,牺牲起码的职业道德、良心和信誉。
三、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理想教育为核心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职工头脑,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当中,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将爱国家、爱企业、爱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为振兴企业、振兴中华多做贡献。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个大局来展开
要把职业道德建设贯穿于整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广大职工的整个生产实践活动之中。要帮助职工树立艰苦创业、敬业爱岗、开拓创新、遵法守信的精神,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要鼓励职工立足本职学文化、学科技、学管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岗位技能和业务能力。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注重抓好当前职工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首先,要抓好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廉政勤政,坚决抵制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化堕落和官僚主义等腐败行为。其次,要抓好垄断行业以及其他同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行业的职业道德,树立行业新风,坚决纠正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最后,要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与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在为职工办实事好事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取得广大职工的信任,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职业道德建设的新特点、新方法,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区别层次、有的放矢上下工夫,使职业道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为广大职工群众所欢迎和接受。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行为特点制定可行的职业道德公约和守则,真正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规范行为。如供电公司通过“青年文明号”活动,通过狠抓创建活动、加强活动管理等措施,更好地动员组织广大青年积极参与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青年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统一,一方面广泛进行道德教育,帮助青年加强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职业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从青年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青年发扬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念,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作风。
作者简介:张红艳(1967- ),女,湖北襄樊人,供职于襄樊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