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温及白平衡调整

2009-03-15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电视摄像白平衡色温

韦 锋

摘要:色温与白平衡控制是保证电视画面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物体的关键环节,只有在电视摄像过程中把握好色温和白平衡的控制,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许多初学的电视摄像者往往对此重视不够,其结果影响作品的表情达意。文章具体阐述了对色温和白平衡调整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色温;白平衡;电视摄像

中图分类号:J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5-0163-03

对摄像工作者来说熟练掌握色温和白平衡的调控技巧,把它们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对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根据自己几年在实际工作中的体验对色温及白平衡调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本行业同仁商榷。

一、色温的调

(一)色温的由来

色温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确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实际色温的高低是说光线中所含不同波长光量的多少。生活中可见光的波长在380~760毫微米(nm),比380nm短的叫紫外光,比760nm长的叫红外光。可见光由短到长依次呈现出紫、蓝、青、绿、黄、橙、红,由一种颜色向另一种颜色逐渐过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根据七色光的特性生产电影的胶片和电视画面工艺十分复杂,这对于其广泛应用显然是不利的。然而人们又发现七色光按波长可以近似地分为蓝光区、绿光区和红光区,400~500nm为蓝区,500~600nm为绿区,600~700nm为红区。蓝、绿、红为三原色,用它们可以合成各种颜色。如果等量将他们混合就会产生白光,晴天中午的日光就是标准的白光,摄影三原色就是依据蓝、绿、红的不同波长相互混合,形成自然界的全部颜色。

(二)解释色温的定义

色温的定义:“当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与完全辐射体(也称绝对黑体)在某一温度时光谱成分一致或接近,就用完全辐射体的温度来表示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根据定义我们知道色温就是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只是一个对应值。当黑体加热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某红色波长的辐射强度最大),达到1050~1150 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而后逐渐变白,变蓝,当光越偏红,色温越低,偏蓝色温越高,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较多,通常称为“暖光”;高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

色温是以“完全辐射体”的温度来表示一个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以绝对零度(-273℃)为基准,色温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或K)为符号。但色温还有一个单位微倒值(MRD),又叫麦瑞德值。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MRD=1/K*1000000,例如:

日光5500K 的色温1.X(MRD)=1/5500*10000000 则X=182;

室内灯光3200K的色温2.X(MRD)=1/3200*10000000 则X=312;

312-182=130

因此我们就知道它们之间相差130MRD。

色温既不是亮度的标志,也不是颜色的标志,但色温直接影响色彩还原。在拍摄中,所遇到的光源大概分成两类:(1)是自然光,包括月光(太阳的反射光);(2)是灯光,灯光的情况比较复杂,比如人造光源的白炽灯,还有拍摄专用的钨丝灯。

(三)色温的简单应用

对于一个摄像者来说,要取得好的拍摄效果一定要知道各种光源下的色温值,见表1:

上表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日光,在地域环境发生变化,早晨、中午、傍晚的不同时间、色温不一样,对于色温不同的光线,有些是肉眼能辨别的,如钨丝灯光与中午的阳光,钨丝灯呈黄色,阳光白色。它们呈现的颜色明显不同;而有些则是肉眼不能明显辨别的,如有云遮日与无云遮日的阳光,它们呈现的颜色在肉眼看起来就无明显差别。即使对无云遮日的阳光来说,太阳从东方升起直至日落西山,色温也在不断变化。太阳升起后,逐渐升高,色温也渐渐升高;至中午时阳光色温为最高;随后太阳渐渐落下,色温也渐渐下降。总的来说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在5500K 以下,日光中的红色偏多,色温低。在5500K 以上,日光中的蓝紫光多,色温高。

不同光源的色光成分随色温的不同光源中的色彩成分也是有差别的,见表2: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中午的阳光,三色光的混合比例大致相同,这就产生了白光,色温是5500K。一般在晴天中午的时候调整白平衡,就产生三色光等量混合的白光时显现出的5500K色温,可以用摄像机记忆成A挡位。而钨丝灯一般是电视摄像中最常用的照明光源,它的光明显红色所占的比例大,这就产生暖色光,色温是3200K,如果用在中午时分调整白平衡的A挡位在钨丝灯照射下进行拍摄,那画面就太暖了,但是如果你把摄像机的色片转成B挡3200K 用预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画面的色彩还原就会正常了。

小结:当光源色温与摄像机所选择的色温挡匹配的时候,画面色彩还原正常。当光源色温高于摄像机所选择的色温挡的时候,所拍摄的画面偏蓝。当光源色温低于摄像机所选择的色温挡(预制),所拍摄的画面偏红。

(四)校正色温

要校正色温,就要使用滤色片。摄像机有4挡色片,分别是A,B,C,D,4个挡位。这里还要大家看一下,上面有个——预制,下图中的PRST就是预制挡位,就是摄像机出场前已经调好的基础色温,A 为星光色温3200K,其中星光片多用于需要画面中的发光点产生星斑的效果,B 3200K色温通常的光源是电视摄像常用的钨丝灯,D 5500K 色温通常的光源是正午时的日光。如果你在室内(如演播室标准的3200K)光源下进行拍摄,就要把滤色片转到B挡,用预制,就可以达到正常的色彩还原。如果你正午的时候在室外进行拍摄,就要把滤色片转到D预制,也可以得到正常的色彩还原。但是如果光源的色温不是标准光源,而是混合光我们怎么办?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滤镜,雷登系列滤镜,雷登85/81系列可以把5500K的色温降到3200K,而雷登80系列可以把3200K色温升到5500K。例如:在室内用钨丝灯(3200K)进行采访,但窗外有同时射进日光(5500K),这时候,如果用B预制,靠近窗边的所有物体就会整体偏蓝,而钨丝灯照射的地方色彩还原正常,但如果用D预制,那窗边的景物色彩还原正常,而钨丝灯照射的地方严重偏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两种光源一致:(1)可以考虑把窗帘拉上,用钨丝灯打亮窗边的景物或背景,色片转到B预制;(2)不拉窗帘,在钨丝灯前加上与雷登80同种的蓝色灯纸,以提高钨丝灯打出光的色温,摄像机转致D预制;(3)在两种光源的最优点上调整白平衡,以达到统一色温的效果;(4)也可以把摄像机的色片转至C 预制,因为C预制的色温是4300K,取5500K色温和3200K色温的中间色温,但是这种办法得到的色彩还原并不准确,不适合采访用。这种办法适合新闻摄像,如跟拍领导从门外进入到门内的镜头,没有时间调整白平衡,我的做法就是直接把色片转到C预制,这样拍摄出来的画面肯定会有些偏色,但无论是屋内还是屋外,色彩还原都基本正常。顺便说一下日出、日落的拍摄方法,因为日出时候的色温大概在2000K左右,这时候的光源色温低,色调偏暖,景物反差比较大,天空与地面之间的物体的影子投射出来很漂亮,但如果摄像机的色温也调整到2000K,虽然是色温相一致,色彩还原正常,但拍摄出的太阳往往很不好看,缺少日出的意境。这个时候如果把摄像机的色片转至5500K预制,效果会很好,甚至如果是很好的摄像机,可以通过调整摄像机菜单里面的色温值来控制色温,甚至可以直接调整到10000K,画面会非常非常暖,很漂亮,这个时候如果加上前景,或者体现人物的剪影,甚至利用物体与地面形成的影子,画面都会非常漂亮的。所以色温并非是纯技术的概念,因为改变了色温,也就改变了内容,比如上面提到的日出的拍摄方法。或者很多电视剧常常看到的夜景的拍摄,其实“夜景”也是白天拍出来的,一个是让画面偏蓝,另外一个是把光圈调整到合适的位置,或者加灰片,所谓灰片就是色片前的一个ND片,它对所有的可见光,都均匀地吸收,同时也均匀地透过(灰片一共也是4挡,1挡光线全部通过,2挡光线通过1/4,3挡光线通过1/16,4挡光线通过1/64),为了营造夜景气氛,尽量使用全景、远景拍摄,如果使用人物近景,则人物面部就太暗了,曝光不够。

二、白平衡调整

白平衡英文名称为White Balance。什么是白平衡呢?白平衡的定义:景物在同一光源照射下,调整摄像机三色电信号混合比例,使之与光源的光谱一致,使景物的色彩在画面中正常还原或根据创作意图形成最佳的色调结果进行的工作。调整好白平衡,保证画面的色彩正常还原,是电视画面摄像的基本要求。它是实现摄像机图像能精确反映被摄物的色彩状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摄像系统的白平衡是通过使用滤光片的调整和摄像机的相关电路参数的调整来实现的。调整白平衡,分为精调白平衡和粗调白平衡,粗调白平衡就是把光源色温与摄像机的色温处于同一色温挡位置,用预制来进行拍摄,好处就是省事,省时,拍摄出的画面一般色彩偏差不大。精调白平衡,就是把摄像机的光圈设置成自动,在镜头前放一张白纸(必须与光源方向垂直),选择相对应的色温挡,不能放在预制上,要放在A或者B挡上,让白纸充满画面(摄像机使用手册上说这个时候要调整适合的焦点),然后手动把黑白平衡挡,向上拨动,则摄像机的取景器里会显示你想要的相应色温值,这里提到一点就是,尽量调白之前要调整黑平衡,如不调黑平衡画面暗处将会偏色、反差减弱。调黑的办法如同调白,就是手动把黑白平衡挡向下拨动,则取景器会产成BLACK:OK,这样就调整好了黑平衡,调整黑平衡是让摄像机的三色电信号恢复到出厂设置,而进行白平衡调整则是使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与摄像机的三色电信号的感光灵敏度协调一致,而形成最好的色彩还原。正确还原景物色彩需用白纸调白,有人用18%的中灰进行调白,这样做是可以的,但如果用白纸调白,因为白纸具有不同的色度,有偏青的复印纸,也有偏黄的白报纸,不同的色度对画面色调有不同的影响,其规律是白纸的色度和画面的色度成补色关系。例如:白平衡色本里,有很多颜色从浅到深,这就为我们的实际拍摄提供了便利,大家都知道,比如我用黄3(色本中的黄3)来调整白平衡,根据六星图,画面就会偏蓝,这里可以根据拍摄者的意图微调画面的色彩,总之用X色来调白,画面就会减弱X色,整个画面偏X色的补色,所以当我们调整白平衡的时候一定要用标准白,尽量避免使用复印纸等一系列有“颜色”的纸来调白。除了白纸的选择外,白纸放的方向、角度也很重要,如果太阳光作为光源,应和太阳成90℃角摆放,这样可以让白纸上出现一些天空光,如果白纸只对着太阳调白,画面中阴影部分将偏蓝色调,所以环境色对调白影响较大。如果有意让画面偏色,可选择浅色纸调白,用浅黄色调白可以使画面呈现蓝色调,这是拍夜景经常使用的方法。相反选择蓝青色纸调白平衡可获得暖色调,但要强调说明不能用很饱和的色纸或物件调白,这样对机器调白电路会有损伤。一般是用调白专用色卡即白平衡色谱进行调白。总之,利用调白平衡控制画面色调应时刻注意白纸的色度(白的程度)和照射在白纸上光线的色度(色温指数)。

总之,色温及白平衡不仅仅是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更是摄像活动中的基本操作知识,是摄像工作者的基本功。只有多实践多拍摄,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拍摄技能,从而完美表达艺术创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国恩主编.影视摄影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第一版).

[2]邵长波主编.电视色彩创作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第一版).

猜你喜欢

电视摄像白平衡色温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电视摄像中的艺术技巧
加强电视摄像拍摄技巧提升电视节目质量
论广播电视学专业《电视摄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DALI协议的色温可调节LED照明控制器
选择合适的色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