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尤须警惕“躯体形式障碍”症
2009-03-14吕斌
吕 斌
年近50岁的覃女士近两年来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为找出病因,她经常“游走”在各个医院,并做过各种各样的检查,但是医生告诉她检查结果都正常。
为何查不出病?面对医生的检查结果,她并不放心,相反她更怀疑自己有病没查出来,还是经常感到不舒服,有时头痛,有时胸闷,有时胃痛……反正就是难受。
近日,她在家人的陪同下,又来到了某医院精神科。在医院里覃女士经过检查,身体仍没发现什么器质性病变。专家认为,她患了一种当今中老年人很常见的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这种病的主要特征,就是持久地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各种躯体疾病。病人常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但通过各项医学检查却都查不出问题,病人经过医生的解释仍不能打消疑虑。覃女士经过两个多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她的这些症状逐渐消失了,人也变得开朗了。
临床发现,“身体不适”是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主诉,患者出现的症状可以涉及身体任何系统和部位,常见的是心脑血管系统不适、胃肠道不适,甚至还伴有一些妇科、男科的病症。
躯体形式障碍症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
躯体形式障碍症女性的发病率要比男性高,尤其女性在更年期比较多见。这与女性性格比较敏感、多疑,对自身和生活要求更严格都有一定关系。这类女性患者往往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男性患者被发现往往有追求完美性格。
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其实患者的这些不适症状的出现,是患者心理因素的表现,称为“情绪失读”。以覃女士为例,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她面临着家庭问题和女性更年期的困扰。一方面,身体的不适变化造成她长期情绪低落,同时,由于她对身体和家庭的过度担心而焦虑,这种不良的情绪同样影响到躯体,出现了多种不适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一般会拒绝探讨心理病因,坚持认为自己是身体有病,而倾向于长期反复就医。这些往往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差。专家认为,目前对此类病人的识别率较低,提高当代各科医生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患者本人和家人也需多了解一些该病的医学知识。
躯体形式障碍有三大类型
躯体形式障碍主要有三个类型:躯体化障碍、疑病障碍和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了解这三种类型的临床表现,病人或其家属可以及早进行相关的治疗。
躯体化障碍: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常见症状为疼痛、胃肠道不适,尤其慢性疼痛较多见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有尿频、排尿困难)、呼吸和循环系统(如气短、胸闷、心悸等)、假性神经系统的症状。
疑病障碍:患者持续存在疑病观念,在并不确定自己是否有病时,她们总认为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躯体疾病,而且常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个器官上。这些患者会反复就诊,却又往往拒绝医生的解释和治疗,坚持认为疾病是存在的。
躯体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样的病人会出现心悸、出汗、脸红、颤抖等症状。还会出现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病人把这些症状归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胃肠系统等与植物神经相关的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但经过检查却没有发现这些器官有病变。
专家提醒,有些躯体疾病在早期可能难以找到客观的医学证据,因此,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求排除各类躯体疾病所引起的躯体不适。临床上,对年龄超过45岁而首次表现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者,一定要谨慎,以免误诊。
治疗需要心理疏导
一般来说,躯体形式障碍的病程都较长,基本在两年以上,患者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的长期障碍。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持续出现不愉快的事,与遇到的困难、冲突密切相关。
患躯体形式障碍的病人,如果能同时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将有助其尽早康复。由于躯体形式障碍与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心理治疗也是主要治疗手段,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改变错误观念,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
专家强调说:“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使病人了解症状实质并不严重,采取接纳和忍受症状的态度,顺其自然地继续生活和工作,这对于缓解或消除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很有效的。
〖编辑: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