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中的和谐命题
2009-03-14田萌
田 萌
[摘 要]“和谐”突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其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古代各种工艺品中都蕴涵着深厚的“和谐”观念。无论从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是所传达的精神内涵,都体现着“和”文化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器物造型、材料运用等方面阐述了和谐观念的表现及作用。“和谐”这一古老命题,必将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和谐 古代艺术设计 和文化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核心,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所遵循的原则。在中国传统的工艺作品中都蕴涵着“和”的精神内涵。早在《周易》中就提出了“与天地合”、“与日月合”、“与四时合”等观念,充分体现出了人与天地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儒家思想中“以和为美”也有很多体现,儒家美学中“和”是多方面因素相辅相成,达到和谐统一,是“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道家主张 “天人合一”,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是对“和”的观念的一种诠释。《考工记》开篇就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其中“材美”、“工巧”是指制作工艺与材料之间的和谐关系。“天时”、“地气”是讨论设计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问题。中国古代艺术家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的工艺中,在艺术设计的各方面上都有着充分的体现。
一、在表现形式上体现的“和”的观念
追求真善美,期盼幸福如意,和谐富裕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国古代的工艺品,在创作观念上发生于民众普遍求吉的心理,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造型、装饰上都充分体现出“和”观念的影响。
年画是我国民间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的一种传统“中国画”形式,内容一般都是体现健康、祥和,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许多年画都是直接以“和”字为主题设计的,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滩头年画和气致祥》都是其中的代表。如《和气致祥》在当地也被称为和气菩萨,表现“待人和气”,“和气生财”之意。“和气致祥”一词出自《汉书·刘向传》:“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可见,民间的“和气致祥”、“和气生财”的思想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
我国古代的装饰纹样中寓意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也都是吉祥、和谐之意。从原始社会彩陶纹饰中的鱼纹、蛙纹到秦汉之际的“四神纹;从唐代盛行的对鸟、对兽的图案纹样到清代各种“喜相逢”纹样,无不体现出对和谐之美的追求。以我国古代的铜镜纹饰为例:汉代后期盛行带有“位至三公”字铭的蝙蝠纹镜,以蝙蝠喻“福”,体现前程光明,吉祥幸福之意。唐代时流行花鸟纹镜,以花枝鸟鹊相间构成为主。鸟鹊站立在花朵上的,称为“双鹊踏花”,这一类铜镜还有连理枝、并蒂莲、合欢草、同心结等图案,比喻家庭和睦、幸福美好之意。
汉代的漆器也是充分体现“和谐统一”造物思想的代表。其制作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它从实用出发,在器物的造型、工艺技术、材料装饰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如汉代流行的“多子盒”,在一个大圆盒中容纳七件、九件或十一件不同形状功能的小盒,即节省空间又美观协调,体现了实用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二、在材料运用上体现的“和”的观念
《考工记》中提到的“材美工巧”是指以精湛的工艺技术合理利用材料性能,发挥材料自然的美感,使物具有和谐的美感。中国古代的器物大多采用土、木等自然材料制成,除了顺应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合理取材、选材外,如何合理的体现材料本身的美感,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所注重的。
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代表,以造型简洁、材料考究、做工精巧、结构合理,风格典雅著称,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家具的选材多用紫檀、红木、花梨木等优质木材,采用打磨来体现木材本身的质地、纹理。工艺上注重结构美,运用榫的结构进行接合,结构牢固。在造型上注重方圆结合、曲直结合的整体效果,只在一些局部作重点装饰,体现家具的形体美。其设计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格调,在材料与工艺的完美组合中,彰显了“和”文化的内涵。
我国古代的玉石雕刻也是“材美工巧的”的典型代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饰用玉石的文明古国之一。《说文解字》中说:“玉之美,有五德。玉石颜色,温润光泽,仁德也;据纹理自外可以知中,此乃表里如一,心怀坦荡之义也;玉石之音,舒展清扬,此乃富有智慧,兼远谋之智德也;玉石坚硬,宁折不弯,勇德也;廉洁正直,洁德也。”古人认为玉是“美好高尚”的化身,甚至"人格化",比拟君子之德。玉又兼具礼仪功能、宗教功能、装饰功能,体现了人们向往和谐、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玉不琢,不成器”,玉雕艺术就是利用玉为雕刻材料,通过琢、磨等艺术手段,使其呈现为具体形象艺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山子,采用重约7吨的巨大和田玉制成,材料本身就具有一种朴质之美,令人惊叹。玉山子精细刻画了大禹治水这样一幅表现人与自然灾难相斗争的场景。玉雕本身材质的美与它表现的技术的美以及作品内容的美结合在一起,传达了“材美工巧”的和谐意境。
三、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上体现的“和”的观念
中国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统一才能达到和谐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宋代张载在《正蒙》最先使用了“天人合一”一词。道家学派提出的“与天合者,谓之天乐”表达的也是这一观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原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与美学理念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中国园林设计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即师法自然,强调按照自然规律来造园,因地制宜;更要强调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通过池水、假山、小径、树石、回廊等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借景生情,托物言志。园林的选址、布局处处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以自然景物为主体,以自然山水为依托,采用借景、隐喻等手法将园内景物与周边自然景观相联系。园林表现的是自然,但不是纯自然,而是人化了的自然,是人与自然最理想的关系。
中国古代艺术设计中的蕴涵着深厚的“和谐”观念,“和谐”精神在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不论是宫廷艺术还是民间艺术,都常见表现福寿安康、喜庆吉祥等题材的作品,由此可见“和谐”文化正深入人心。“和谐”这一古老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不仅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题,而且能够推动我们对设计的、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提供给我们许多新的启迪。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社,1985
[2]魏理,论中国古代设计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J]艺术与设计 ,2007(6)
[3]吴灿,中国古代设计中的“和谐”观[J]美术观察 ,2005(6)
[4]朱青晓,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伦理理念[J] 河南科学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