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业角度谈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009-03-14支卫兵邓金梅
支卫兵 邓金梅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问题也日益突显,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诚信缺失现象,联系就业工作实际,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诚信教育 就业 高校 大学生
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高职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前期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XJG-08-56-8
作者简介:支卫兵(1967-),男,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长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及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也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给高校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深入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及要求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人一生中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谁重视诚信,谁就能大大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大程度地受益。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助推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对高校而言,诚信是衡量一个学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诚信思想的培育和诚信行为的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诚信教育”是高校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帮助大学生理解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本和事业成败的关键。
诚信教育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要件之一,唯有积极推进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他们在诚信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诚信教育是使社会系统协调、校园和谐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实现和谐就业的要求
诚信是促进大学生和谐就业的重要保障。当前,部分大学生素质不高、诚信不足等状况决定了其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难以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诚信,往往会降低就业成功率,抑制供需双方的选择,从而加剧摩擦性失业。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通行证”。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大学生诚实守信、遵守契约。大学生只有通过诚信教育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构筑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成为高水平的企业经营人才、技术人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诚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诚信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高低,从学校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只能说明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达到何种程度,但它不能保证你是用来为社会创造财富还是用来危害社会。大学生能否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事业的成功,个人的诚信品质是关键。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性
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在:
1、就业推荐材料掺水造假。很多大学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会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简历、自荐信上“添加水分”,以求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青睐。例如,一些学生为迎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自己的“实践经历”一栏里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打工经历;有人把别人的等级证书、奖学金证书、优秀学生干部奖状以及发表过的文章,改头换面复印,转眼就变成了自己的“辉煌履历”。
2、面试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为了节约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很多用人单位往往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面试,一些毕业生尽力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优点,刻意隐瞒自己的不足和不利信息。在用人单位面试时,往往会对毕业生进行一系列测试,部分毕业生会不顾测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迎合单位的用人要求,言不符实,夸夸其谈,甚至投机取巧,请枪手代言欺骗用人单位。
3、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毁约。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经过双向选择后一般应签定就业协议,许多毕业生尤其是相对优秀的毕业生,往往都会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把握所谓的“主动权”,因此毁约再签的情况时有发生。
4、毕业生就业后频繁跳槽。用人单位对新聘毕业生顶岗实习和试用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些毕业生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猿意马,朝三暮四,频繁盲目地跳槽。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而且也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其危害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诚信在古代就被许多先贤奉为修身处世的重要准则,并逐渐地积淀在伦理观念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承担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如果诚信观念在学生群体中得不到弘扬甚至被漠视、违背,那么,很难想象诚信这一传统美德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
2、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形象的维护。大学生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社会大众的眼中,他们是有知识、有理想的时代骄子,同时,国家也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道德期望,而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容易引起世人的关注,正因为如此,个别大学生的不慎之言、不端之举都会产生放大效应,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在整个社会都呼唤诚信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大学生人人从小事做起,恪守诚信,对维护自身乃至于群体良好形象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否则,对其形象的破坏也不言而喻。
3、不利于和谐就业环境的构建。就业是民生之本,建立和谐就业环境有利于政府、市场、企业与高校形成合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大学生诚信就业、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然而,一些毕业生随意毁约不仅使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也降低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度;而毕业生的频繁跳槽,则会加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进而引发劳动关系的“不和谐”。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而且也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不利于和谐就业环境的构建。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利用德育教育主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高校德育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把诚信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和教学、实践、管理等各个环节之中,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开展就业诚信教育,着眼点不能仅限于就业环节,而是要从学生入校后的入学教育开始,渗透至课堂教学(包括两课教学和专业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乃至就业前的毕业教育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要在学生中树立“重信誉、讲诚信”典型榜样,发挥榜样的激励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用具有警示意义的事例,深刻剖析现代社会中失信行为给社会及当事人带来的不良后果,晓经利害,使学生树立终生诚信的观念。将“两课”教学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实践工作相结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讲授“成才与做人”,带领学生切身感受诚信与成功、失信与失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诚信认知与情感。
(二)注重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趋于大众化的今天,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使他们逐步了解认识自己以及所学的专业,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和事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步入社会的职业发展道路。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在充分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对现实作出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加以科学定位,实事求是地设定期望值,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观念,不盲目攀比。当毕业生都能理性、积极面对就业的时候,自然就能减少违约等不诚信行为。
要解决好就业诚信问题,还应注重在校期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归根到底,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高,求职能力就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就强,一定程度上就能自觉避免造假行为的发生。
(三)严格就业流程管理,增强毕业生守法意识
学校要进一步严格就业流程管理,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平、科学的管理环境。比如,进一步规范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确保学生人手一份。对于毕业生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供用人单位参考。对于违约的毕业生取消评选优秀毕业生资格。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基本信息、推荐信等,班主任、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审核。
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签订合同(协议)、执行合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合同法的保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因此,我们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意识到违反法律法规,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在为毕业生作就业动员时,要特别注重帮助毕业生形成积极慎重、诚信守约的意识。
(四)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机制,有效制约就业不诚信行为
目前我国整个社会信用规范尚不成熟,制约机制也不健全,高校对毕业生的失信行为惩罚不严,缺乏相应的风险评价机制,学生的信用好坏差别不大。为此,高校应创造条件,建立相对完善的毕业生跟踪机制。一是档案跟踪机制,将学生的各科成绩、评优评奖情况、社会活动情况、政治面貌等真实信息及时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通过科学的诚信考核体制,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并建立大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二是网络跟踪机制,大学生的个人诚信状况,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追踪,对于失信的学生可以校园网络的范围内进行揭示和批评,甚至向用人单位公示。三是就业跟踪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回访等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或已毕业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毕业学生的诚信状况,发挥学校继续教育功能,对失信毕业生实施再教育。同时收集诚信与失信典范,作为在校生诚信教育的生动“教材”。
参考文献
[1]杨毅,大学生诚信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教育,2008,(01)
[2]武卫红,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通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01)
[3]许中华,关于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16B)
[4]梁业胜,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07,(11)
[5]刘景军,张辉,对大学生就业诚信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