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研究

2009-03-14刘金燕

新媒体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刘金燕

[摘要]皖北农村存在整体经济水平低、村庄之间差距大、土地利用率低、建筑形式单一、基础设施欠缺、生活质量偏低等问题。在皖北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村庄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处理好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以推动皖北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皖北农村 新农村建设 现状调研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079-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应具有时代的新内涵,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徽省皖北与皖南相比,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在广大农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家干预较少,地区间的收入差异更为明显。针对皖北农村的这些情况,对安徽宿州4县1区的几十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现以砀山县村庄为例对有关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皖北农村现状分析

调研的内容包括自然村基本状况、历史人文、道路交通、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经济收入、居住现状、居民规划意愿、公共设施等几个方面。调研采用实际走访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进行,所选取的50个自然村,多为周边自然村落中较为中心的村庄,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视村庄规模不同,每个村庄参与调研的人数为50-100人不等,问卷由参与调研的志愿者随机挑选当地村民填写,问卷内容设计村民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对未来规划的建议等几个方面。

经过对调研数据的初步整理,将农村的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整体经济水平低,村庄之间差距大

目前,皖北地区农村规划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自然村数量多、村庄规模差异较大,村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比较落后,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居民的需求不容易把握。

以宿州市的砀山县为例,全县境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砀山是一个农业大县,加工业“腿短”一直制约着全县的经济发展及工业化进程。砀山县东北部的良梨镇、葛集镇、李庄镇、周寨镇依托黄河故道,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依靠县城经济开发区,经济较为发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县域西部、南部的其余各镇都是一些传统农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

以砀山县抽样调研的20个村庄来看,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分布在葛集镇的白蜡园村、张马吴庄村,良梨镇的翟寺村地处黄河故道,其支柱产业传统农业加上特色农业、旅游业,经济条件远远优于砀山县的其他乡镇的试点村庄,其村民年人均收入水平一般为20000元甚至更高;而曹庄镇的平安集村、玄庙镇的吴寨村、关帝庙镇的汪大楼村等,其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种植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村民年平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

(二)基础设施欠缺,生活质量偏低

由于皖北各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村庄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说,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村庄只占少数,大部分的村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整治。

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村庄的对外交通状况普遍良好,一般靠近国道、省道或县乡公路。但村庄内部道路状况参差不齐:部分村庄对村内主要道路进行过整治,但与道路乡配套的设施(如排水沟等)不完备。大部分村庄的路面没有经过硬化处理,与道路相匹配的道路交通设施更无从谈起。

在公共环境卫生方面,大部分村庄的污水垃圾的处理过于简单。从统计数据来看,砀山县绝大部分村庄污水排放方式为明沟排水,产生的污水多排放到村庄附近的河流或沟渠。而村庄内大多没有设垃圾收集点,村民多选择就近排放。村庄普遍存在垃圾堵塞排水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共环境卫生。

在能源利用方面,皖北农村地区冬季取暖基本以煤为主,做饭一般采用煤气或是烧秸秆。这种对能源的粗放型使用方式,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还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建筑形式单一,土地利用率低

皖北民居的形式以独院平房居多,个别为两层。其中大部分为砖木结构,院子可用作小型的养殖场或用于摆放农机具。皖北农宅的特点是宽、大、高,平面布局零乱,没有次序,缺乏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平面利用率低。

虽然在20世纪,皖北大部分的村庄都经过简单的规划,但也有些规模较小的自然村,村民散乱建房,村庄的整体性较差,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此外,皖北村民的不良建房习惯,也对村庄的规划建设造成了影响。

二、皖北新农村规划的问题思考

(一)提高经济水平与更新发展理念

党的五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在广大皖北农村,农民收入低,生产生活条件差。皖北农村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如何尽快地改变这一状况,使农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味着农村面貌将迎来历史性的改革,经济的发展仅仅是一个方面,农村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应该受到重视。追求单一的经济或其他项目的增长,必然会忽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破坏。

因此,在新一轮的农村规划中,我们要以整体的、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建设,提倡农村经济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发展相互协调,以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

(二)资源的整合与建设的定位

目前,皖北农村的经济结构仍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相比较安徽省其他地区,其在农业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但皖北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资源丰富、区位优越等。

对于皖北农村规划的层次定位,笔者认为应该将发挥自身优势与皖南协调发展二者结合起来。导致南北存在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思想观念落后、交通条件制约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在规划上,应该在基础设施方面缩小这种差距,比如改善交通条件,对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定位;应该注重对自身特色的挖掘,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等。

就皖北农村的经济现状看,村办企业较少,而且规模小,村经济实力不强,仅仅依靠当地的经济收入是不够。笔者认为,要推动下一步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要从农村外部寻求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这也符合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建议》提出,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农村的发展,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要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起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而对皖北农村来说,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够推动农村的健康发展。

(三)外在基础设施与内在生活质量

皖北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其根源还是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而当经济不再成为制约的因素时,我们又该如何改善农村外在的基础设施?皖北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将农户住宅集中设置,但相应的公共设施并不完备,卫生条件也没有得到改善。

笔者认为,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村的生活质量。规划要体现对当地民风、民俗和居民原有生活习惯的尊重。外在基础设施的改善,如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等,都应成为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指标。

三、皖北新农村规划的建议

(一)尊重经济现状,考虑未来发展

规划应该从皖北农村经济现状出发,注重规划的现实可行性,同时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处理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从调研的情况看,在皖北农村,农民主要是靠发展特色农业、副业等真正实现了增收,近年来,劳务输出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他们必然会对未来的居住环境、公共设施、能源使用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例如,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庄,住房形式适应旅游发展的态势,建筑设计应使村民日常生活和旅游接待适当结合。在能源利用方面,规划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考虑对新型清洁能源的利用,如大型沼气池的建设、综合太阳能的集中使用等。

(二)增强环境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经济利益的获得不能建立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上面,规划要充分考虑在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已造成的破坏,在强调生态恢复的同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变废为宝。

以皖北农村中存在的矿区塌陷地问题为例,靠近矿区的村庄,经济条件的改善换来的是大面积的地表塌陷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塌陷区内,农田遭到破坏,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加剧,甚至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在情况严重的地方,居民的房屋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缝,村庄不得进行搬迁。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解决农村耕地与塌陷地之间的矛盾,这在将来的农村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强调特色经济,挖掘村庄特色

虽然皖北农村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很少,但许多村庄都有自身的特色。

有些农村至今还保搂着习武健身的传统。例如,砀山县回民许庄村自古就有习武的传统,村中的武馆曾盛极一时。现在,习武在该村及周围地区仍具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传统是当地的无形资产,完全可以与旅游相结合。

另外,有些村庄在大规模的果树种植等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以砀山县的白蜡园村为例,该村大面积的果园,既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具有很大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该村果园面积大、果树品种多,并且有举办“梨花节”的传统。如果能将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在改善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则将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这些比较有特色的农村,主要是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形成规模,提高知名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皖北农村虽然经济基础较差,但有其能源和特色农业方面的优势,个别村庄的做法也证明,皖北农村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皖北农村在新一轮的农村规划建设中,只要扬长避短,集中解决现有难题,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必将逐步缩小差距,改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消防监督管理的对策研究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浅议经济法制思想与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海南省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