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事三记

2009-03-13杨子明

广州文艺 2009年2期
关键词:太公祭祖谓之

杨子明广东从化人。现供职于从化市江埔街道办事处。写作以散文为主,喜欢地方文化。这是第一次在文学期刊发表作品,算是新手上路。

趁墟

粤人“趁墟”,相当于北方人“赶集”。到集市上,卖东西换钱,买回需要的东西。当然也有纯粹凑凑热闹或开开眼界的。趁墟与赶集大概还是有所不同:自古北方人口兴旺,大可赶而集之;南方人迹稀少,只能共约趁其虚处。

广州乃城市中心,城市人早已经没有趁墟的习惯了。郊区的许多乡镇,仍保留着“趁墟”,一般五日一墟,比如逢四九、逢三八等。因为人少,经济不够发达,数日一市,可方便乡民集中交易,提高效率。也有个别地方趁特别的墟,如“夜市”、“天光墟”等。顾名思义,夜市就是夜晚趁墟,方便白天上班一族。天光墟,则是天亮前交易。一些果、蔬要赶在天亮前第一次交易,以争取时间运往另一个市场再交易。

“墟”本是“虚”,即人稀少。为了使得场子热闹,满足各方交易,人们约定某个时候一齐赶往这个“虚”,使“虚”成为集市。《广东新语》说“粤谓野市曰虚。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满时少,虚时多,故曰虚也。”由此而知,趁墟的历史也有数百年以上了。

广东人说的“旺”,主要是指人气,人多就旺。趁墟要很多人去才行,不然这个墟就不旺。墟日一到,附近民众会倾巢而出,周边乡民亦来捧场,以至人山人海,三十六行,百业交易,好不热闹!除了常规农产品、日用品交易外,还有卖禽畜的、竹木的、机械的,甚至卖狗皮膏药的、剃头的、耍猴的……。

郊区乡镇,数日一墟,显然是人气不够。像省城那样,够人气的就能“日日墟”,这是山区农民羡慕广州的“旺”。现在提倡农村人口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民洗脚上田,到城镇务工。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农业镇的集市也能长年人气旺盛,像大城市那样“日日墟”。当某地发展成日日墟的时候,“趁墟”就可以成为历史了。

茶点

广东人非常爱上茶楼饮茶。早晨的一次谓之“饮早茶”;晚上的一次谓之“饮夜茶”。如果单纯喝茶,在家里就可以解决了。之所以要上茶楼,一是相约,一是让人服侍,一是要吃点心。饮茶之俗,久之会成习惯。

这里单说说点心。叫法起源于唐朝,唐朝孙领《幻异志板桥三娘子》云:“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烧饼是一种点心。宋朝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有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明朝陶宗仪《辍耕录》说:“今以早饭前及饭后、午前、午后、哺前小食为点心。”茶客上茶肆,多少要有点心。

据有关灯传故事记载:唐武宗年间,宣鉴禅师挑担《青龙疏钞》出蜀,途经澧阳路上,见一婆子卖饼,便停下来叫“买点心”。婆子指其担问:“这个是什么文字?”禅师说是《青龙疏钞》。婆子问:“讲何经?”禅师答是《金刚经》。婆子说:“我有一问,你若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刚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禅师无语,吃不到点心,只得空腹而去。说明“点心”与心有关。俗话说,众口难调,想吃点合心意的东西不容易!如今的点心花样百出,就是要做到总有些样式合客人的心水,使之心想而得。至于“点心”的“点”,是指那点东西不多。东西虽然不多,但也分大小。如今应市的点心,由小到大分别谓之小点、中点、大点、特点、顶点。

古代的广东是偏远之地,中原文化很久方得以传入“蛮”地。比如点心,虽然唐朝已有此称,但直到清初,广东仍未有此叫法。广东人眼中的点心,叫茶素。屈大均《广东新语》列出的茶素中,比较有名气的有煎堆、米花、白饼(即炒米饼)和各式各样的粽、糕。现代茶肆里的点心样式五花八门,有肉制品,米面制品,果蔬制品,几乎是米饭这种主食之外的一切可食的东西皆可成点心。点心的样式虽多,但吃到的数量毕竟有限。人们都想多试几味,故点心的分量都是很少的。花样多,分量少,能随心所欲去选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点心”。

拜山

粤语“拜山”,即北方人“祭祖”。人不忘本是美德,故祭祖是一大国粹。先祖倡“入土为安”,故多在山坡野地修土坟,谓之山坟。修缮山坟,拜祭先祖,谓之拜山。

古时朝廷有专事拜祭的官员,职位很高。如今遗风只存于民间,祭天祭地基本都省了,只剩下祭祖。粤人拜山,主要在清明、重阳两节。隆重其事。

拜近祖,一般是同堂同房叔伯兄弟约期同往,用竹篮子装上牺牲的鸡或猪,米饭、包子之类,带些果子、酒水。带上锄头等工具,把坟头修缮,坟周加固,疏通排水,毁掉破坏山坟的老鼠窝、蚂蚁窝,除去周边杂草,再添些土,把坟头筑得高些。最后点些香、插起烛,烧些纸制品如冥币之类,点燃一串爆竹,让其在山谷中回响,热闹一下。

拜远祖,则约定整族同姓,包括迁徙他方数十百年的远亲兄弟同往,场面浩大。因后人众多,祖坟大都修得坚固颇具规模,占着一大块土地。因为所占地多,又容不得附近和前方有作物尤其大的植物,以为有碍风水,往往与周围土地耕作人发生纠纷,甚至引起械斗。好端端一个子孙满堂的大祖坟就成了是非之地,祖宗泉下有知,甚为不安。

后人于坟前集齐,奉上诸贡品及一只大烧猪,像拜近祖一样修缮完毕。就到上香了。谁先上呢?这是个家族内的大问题。由于迷信祖坟能左右后人的前程和运气,所以拜山尤其是上香的事一丝不苟,都希望能得到祖宗的神助。同时又担心祖宗神力有限,兄弟间会为拜祭先后而起争执。平时传闻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说的是头一炷香最灵验。也不乏因上香争先恐后兄弟起口角动干戈的。好一个风水大坟却引发子孙不和。

外部和内部的问题都解决了,子孙后世就会有序地陆续上香,在坟前虔诚跪拜,口中念念有词。大多不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安息,也不是缅怀祖宗传育之恩,而是拼命为自家许愿,通过祖先来索取阴间力量助自己愿望成真。许愿的内容按不完全统计,顺序大略如下:发大财、升官、良姻、得子、长寿、健康、家庭和睦、升学、出国……也有借神力诅咒仇家的。

大坟拜完了,散伙前各得一份贡品肉回家以示祥瑞,因为这些东西是各家凑钱买的。贡过的肉就像开过光的玉,人人都为意头而要回一份。因为子孙多,分到的猪肉就会很少,但希望能分得公平。若果太公在,就由太公主事分配,名为“太公分猪肉”,意为虽少但须公允。若果太公不在,就由年高的族长主分,曰“太公坟前分猪肉”,意为就算分得不甚均匀,也不得起争议,在太公坟前定了和睦的规矩。不论如何分,分的人都拿最后一份。不论大族小族,都不愿因拜山祭祖沾上是非纷争,弄得心情不快而蹇运。爆竹响过之后,借着耳边嗡嗡,烟雾缭绕,齐声起哄:“兄弟好拍档,家和万事兴!”遂散伙。

责任编辑潘焕梅

猜你喜欢

太公祭祖谓之
CLOSE TOHEAVEN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洪洞祭祖
外太公
祭祖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张良得《太公兵法》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从《诗经》祭祖诗看“周德”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