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贫穷 解决温饱 步入小康之路

2009-03-13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张 平 周 强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党中央确定了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盘锦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制定出适合盘锦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民生活消费的变化,从实物消费向货币消费的转变;从单纯购买物品向物品和服务并重的转变;从物质享受到物质、精神双重享受的转变;以及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上,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农民吃的精起来,服饰靓起来,住房大起来,耐用消费品多起来,交通、通讯发展快起来,文化教育热起来,保健意識强起来。广大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

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盘锦市农民;生活变化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35—02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党中央确定了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制定出适合盘锦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了农民的生产能动性,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广大农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

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78~2007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24元增加到6390.7元,累计增加6266.7元,平均每年增加216.1元,增长50.5倍,年均增长14.6%。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14.9元,比1979年增加3800元,增长17.7倍,平均每年增加135元,年均增长11.0%。

一、农民生活消费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消费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转变:

(一)从实物消费向货币消费的转变

在农民货币收入不断增多,购买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货币性消费和实物性消费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1985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479.8元,实物性消费比重占34.5%。农民大都是吃的自己种的粮、菜,烧的是稻秆、柴禾。不仅农民手里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支撑消费,从思想观念上也不舍得消费。市场化进程加快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城打工,自己创业,实物消费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00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4014.9元,实物性消费比重占21.9%,比1985年下降12.6个百分点。

(二)从单纯购买物品向物品和服务并重的转变

1985年,农民人均非商品性支出仅12.5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5%。农民收入大都用在生活必需品的购买上。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存款的不断增多,农民消费也开始逐步向宽裕型、享受型发展。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服务业也逐步走向农村,现在的新型农村不但有超市、商场等可以购买生活日用品的地方,还有美容、美发、KTV等娱乐休闲场所,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的生活。2007年,农民服务性支出达948.26元,占生活消费的23.6%,比1985年上升21.1个百分点。

(三)从物质享受到物质、精神双重享受的转变

走出了吃的饱、穿的暖的阶段,步入了吃的精、穿的靓的阶段,现在的农民考虑更多的是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自己。报纸、杂志看的多了,电脑开始走入家庭了。以往足不出户的农民,现在也离开了田间地头,去其他地方旅游,走走看看外边的世界。在许多村里还建立了农村文化中心,喜欢戏曲的农民朋友们围在一起吹拉弹唱,爱下棋和打牌的农民朋友们在棋艺室里杀的难分难解,丰富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民们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一)吃的精起来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食物结构逐步优化,吃好、吃精,注重营养、追求方便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肉、禽、蛋、鱼、虾、食糖等副食品消费量逐年增加,主食在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支出比重高达47.4%,到2007年下降到19.9%,下降了27.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均副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份额则由1985年的40%上升到2007年的54.1%。农民不仅在食品消费上更注重营养,在食品口味上也更加追求多样化和方便化,在外饮食上支出越来越多。2007年,农民家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为113.1元,比1985年增长42倍,占食品支出比重由1.1 %上升到6.6 %,这反映了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在家吃饱,更追求外出就餐的快捷、方便、情调等。

(二)服饰靓起来

解决了吃饭问题后,农民穿着消费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凭票供应、买布裁衣”到成衣消费比重明显扩大,并且向中高档转变;从“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开始崇尚自然、休闲、舒服;越来越讲究穿着的款式、花色、质量等。2007年,农民家庭人均衣着类支出为344.6 元,比1979年增加297.5 元,增长11.8倍。1985年人均购买各种成衣仅为1.3件,2007年人均达3.4件,增长1.6倍。

(三)住房大起来

改革开放后,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80年代末期出现的持续几年的建房热,使农户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663.9元,比 1979年增加648.4元,增长41.8倍。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7.4平方米增加到32.7平方米。在住房条件宽敞的基础上,住房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人均住房面积的99.4%,部分富裕农民已盖起了小楼,并开始进行了室内装饰,居住条件较以前有了根本改变。2007年100%的农民家庭饮用自来水,22%的农民家庭使用燃气,13%的农民家庭使用暖气取暖,47%的农民家庭住宅外道路路面为水泥或柏油路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村屯建设面貌一新,宽敞明亮的住房,整齐划一的院落,使农民的居住环境正朝着舒适、优美的方向变化。

(四)耐用消费品多起来

农村居民各种耐用物品的拥有量逐渐上升,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又一重要标志。1979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46辆、收音机53台、钟表127只、缝纫机37架。改革三十年来老一代的“四大件”耐用消费品从普及到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彩电、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和移动电话等耐用消费品,并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空调、抽油烟机、吸尘器、微波炉、热水器等家电在农村市场也占有了一定份额;家用计算机、家用汽车等新型耐用消费品已悄悄进入农村市场。2007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112台,其中接入有线电视网的59台,洗衣机87台、摩托车45辆、电冰箱47台、热水器7台、微波炉7台、电脑8台、抽油烟机13台、空调4台、吸尘器2台。

(五)交通、通讯发展快起来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改善,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和联络,农村居民与外界的交流日益扩大,交通和通讯支出快速增长。农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由1985年的1.8元增加到2007年的353.9元,年均增长27.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2007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话93部,移动电话87部,电话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的必备品。

(六)文化教育热起来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逐步繁荣,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享受性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很多农户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到2007年,农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17.9元,占生活消费的7.9%,与1985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12.2%,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

(七)保健意识强起来

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由1980年的9.9元增加到2007年的262.4元,年均增长16.1%,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1%上升到6.5%。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更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每人每年交上10元,消除了大病没钱看的担忧。

回顾三十年盘锦市农村发生的变化,我们欢欣鼓舞,是改革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坚信只要沿着改革这条路走下去,盘锦市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