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的思考一个支点

2009-03-13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清兵葫芦小说

林 宛

[摘 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 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也是“循循然善诱人”。可见,问题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 语文;课程问题;教学

问题设计的得当与否、提问方式运用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抓住突破口,设计既明确具体,又有深度有充分延展性的问题。下面以《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为例,谈谈关于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问题应清晰具体、指令明确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有时,教师从自身的认知水平出发,一步到位的提出一些高难度的问题,而这时学生的思维还未充分扩展,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在课堂上,学生的认知需要往往产生于对所学的有疑,教师的关键就是要恰当的引导学生找疑、解疑。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在《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中,自己初次设计的问题:“小说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及从中得到的快乐?这时候的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在清兵卫热衷葫芦而父亲不喜欢他这个爱好的情节中,小说是如何用细节揭示出矛盾冲突的?”问题太大,指向性不是很清晰,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后改为“这是个关于一个孩子和葫芦的故事,这个孩子非常非常的喜欢葫芦,小说里用了哪个词点明了这种程度?”学生很快找出“热衷”,然后紧紧抓住“热衷”这个词语,接着提问“那就让我们找找小说中是怎么描写他对葫芦的十分爱好的呢”,在问题的带动下,学生通过小组探讨把孩子对葫芦制作得专心、看得专注,痴迷得片刻不离的细节一一分析,人物形象也便立刻得以呈现。而且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学生们亦把孩子的痴迷与父亲的粗暴形成了对比。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也得以达成。

问题设置时应避免问题的空泛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而应力求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注意抓住关键词语。

二、问题可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把学生带入意蕴丰富的的课文情境,或给学生创设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情境,把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这样不仅向学生提出了思考的要求,而且打开了学生情感的大门,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去深刻理解教材丰富的内涵。

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了清兵卫对葫芦是一种情有独衷、专注执着、永不厌倦的情感后,紧接着提问:“这种感觉熟悉吗?有过吗?让你想起曾经有什么样的事物带给你这种感觉?”学生仿若个个都是清兵卫,积极主动的述说着自己曾有过的梦或曾经痴迷的爱好。当小说中,父亲粗暴的砸碎所有的葫芦吓得孩子面无人色时,以“你有没有清兵卫这样的葫芦?”“这的确是件让人心痛的事,在这件事情中,小说里有哪些描写让你觉得辛酸?”以这样的问题带动学生进入课文,身临其境,感受小说中人物的情感经历。

三、多层设问、化难为易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是有梯度的,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而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逐步抓住问题的实质。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提问中化整为零,多层设问,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实质。

《清兵卫与葫芦》这篇小说中有一个情节寓意深远,在揭示主题方面有重要作用,那就是清兵卫的最心爱的葫芦最终卖了600元的高价,然而学生却容易忽略,仅仅以为是清兵卫眼光独特,看不到那是清兵卫的天赋与创造,察觉不出作者的用意和感情倾向,如果直接发问:“这个情节有什么用意?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往往觉得难以把握,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可先问:“这个葫芦从买进到最终卖出,价钱翻了几倍?”

学生很容易答出“6000倍”,然后顺藤摸瓜再问:“这6000倍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就自然注意到孩子的创造,也明白了父亲砸碎葫芦其实也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天赋与创造,这时再问:“作者的感情天平倾向哪一边,清兵卫还是家长、老师?为什么?”学生就明白了这个情节是作者的精心安排,这是对粗暴压制孩子个性发展的否定,对孩子天赋爱好的肯定,从而把握住小说的主题。

环环相扣的小问题需要教师合理有序地提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避免了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哑火”现象。

作者简介:林宛,中学二级教师,现任职于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清兵葫芦小说
“葫芦镇”上喜事多
清兵卫与葫芦
写意葫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宝葫芦
王聪儿伏击清兵(下)
清兵卫 与 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