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民国两次会议看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2009-03-13尹爱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个性儿童

[摘 要] 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它高扬民主和科举两面旗帜,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本文试从民国八年和十一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这两次重要的会议传达的精神来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儿童;个性

民国八年十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界会议其主体意思是提议废除民初的教育宗旨,即废除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而应代之以另一个教育宗旨: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对于此教育宗旨在之前四月的教育部教育调查会有所说明,即所谓健全人格者应当具备四个条件:(1)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2)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3)强健活泼的体格。(4)优美和乐之精神。所谓共和精神者:(1)发挥平民主义,俾人人知民治为立国根本。(2)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俾人人能负社会国家之责任。这个教育宗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某些精神,如人的德智体美协调发展、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平民主义、民主精神、公民德养成等,与民国初期公布的教育宗旨相比较更明显地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要求。

另外此次会议传达的另一精神便是要变“如何教人”为“人如何教”,会议指出,从前的教育,只是研究应如何教人,不知研究人应如何教。“人如何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儿童本位教育思想的反映。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应该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即倡导儿童本位教育。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才能获取点上最大的教育收益;积点成面,更可获得面上最大的教育收益。然而,文化知识千门百系,社会生活千姿百态,如何实现“如何教人”到“人如何教”呢?就学生个性来说,虽因年龄、智慧、学力、志趣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在改革学制时应采用课程丰富,使学生有选择余地,分职业科和普通科,多加指导机会,如个人指导,选课指导,教育指导,采用能力分组办法等来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些措施在之后的壬戌学制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民国十一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八界会议讨论学制问题,这个学制就是壬戌学制。会议探讨了学制系统之标准以及具体说明了学校系统的内容。学制的标准为: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某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这七项标准正式取代了民初的教育宗旨,其体现出来的主流是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而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实用化等等。

对民主科学的呼唤,对文化传统的反思,对专制主义的批判,折射于教育,即是增强了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对人性化教育的倡导。“个性解放”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觉悟和反抗传统的重要标志,包含个人思想上、行动上的解放和对个人权利、尊严的要求。这种个性主义思想体现于教育,便是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儿童,学校“以儿童为中心”。壬戌学制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强调每个儿童都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受新文化运动个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习惯于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上去思考教育问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务实的教育成为共识。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重要意义,致力于思考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成为不少教育家孜孜以求的事业,从观念上解决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内部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以求普通学校教育摆脱传统的束缚。大势所向,壬戌学制制定的过程中,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兼顾了升学与就业。

从以上对两次会议的粗略分析中不难看出,无论是第五界会议提议新设的教育宗旨: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还是第八界会议提到壬戌学制的七项标准,以及学制系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新文化运动的气息,其精神内容无不刻着新文化运动的烙印,可见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深刻影响及对教育界的深远意义。这些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耿云志.应该怎样评估五四新文化运动[J].东岳论丛,1999,(2).

作者简介:尹爱英(1979—)女,山西平遥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个性儿童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留守儿童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