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张恨水研究述评

2009-03-13陈丽军郑卫荣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述评

陈丽军 郑卫荣

[摘 要] 本文以1998年至2008年CNKI数据库(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为样本,对近十年的张恨水研究作简要的描述和评价。以此为个案,探索新的历史语境和背景下,述评写作可利用资源便捷性和其方式的另一种可能性。

[关键词] CNKI网络数据库;张恨水研究;述评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同样“一时代也有一时代的文学研究”。自人类有语言和文字以来,便出现了记载语言文字信息的载体。并且迄今为止,经历了石、木、纸、电子等几种媒介形式。每一种媒介总是比另一种媒介在更广阔,更深刻的意义上影响人们生存和生活。本文无意于单纯的评介媒介的整个发展进程,而把关注的焦点限定在电子媒介大兴的当下,我们的文学研究领域或者更进一步作家作品研究述评如何面对这样的历史语境。为避免论述的空泛,本文试图把近十年热闹的张恨水研究作为个案,利用1998年至2008年CNKI数据库(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对这十年中的张恨水研究成果作一番描述和评论。

一、沿用传统视角对张恨水小说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张恨水的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戏剧。张恨水研究和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近十年在CNKI数据库上发表的论文,虽然评论家的触角已经伸到张氏创作的其他体裁,但论文中仍以研究张式小说为多。有论者延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来获得一种新的结论。

在思想和社会意义层面来看张小说的价值。在左翼批评理论盛行的三十年代,夏征农认为《啼笑因缘》无论“就其社会的意义上说,就其艺术的评价上说,均是失败的”。解放后到十七年,由于张恨水的通俗言情作家身份和鸳鸯蝴蝶派的关系,是作为政治批判对象。80年代90年代,人们对于通俗文学的认识有所改变,但对张小说的肯定也只是停留在他对传统小说的章回形式上。而在本文所描述的十年中,出现对张氏小说中传统思想资源和新思想的挖掘的论文。朱周斌的《张恨水小说文本中的心思想》中认为“词语赋载了不同的价值内容”“张恨水小说中同样不时出现这些或直接或间接的新鲜语词。这些新鲜语词同本地的场面和人物结合在一起,冲击着这些本地的场面和人物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思想的同时,也被这些场面和人物所吸收,反抗或在表面接受的同时被同时偷偷的置换了涵义”,“在五四以后的中国,关键词是科学和民主。在他的作品中,平等,自由,科学,民主文明的字眼,反复出现在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和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物口中,张恨水多大程度上认同了这些”。朱从张具体得文本话语的角度,论证隐藏在背后的现代意识。而杜丽秋在《对儒家道德的历史——论张恨水的长篇小说〈现代青年〉》通过对《现代青年》的重新阅读,发现张小说中对儒家道德重估的价值。在王剑飞《张恨水小说中的中庸神韵》中,他从张氏社会言情小说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找到了古典的中云神韵。

一般的认为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禁不住分析的。但此时期还是有一些论文把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为了研究对象,不过更多是把他们作为类型人物处理。如袁瑾的《张恨水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她用《金粉世家》的冷清秋和《啼笑因缘》中的沈凤喜作为案例,用女权主义理论来研究造成旧式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认为张恨水用他独有的眼光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图。还有论者注意到了张恨水四十年代小说中的抗日军人形象,《历史在这里凝固-论张恨水小说中的抗日军人的形象美》对弯弓集以后的军人的内质进行行了梳理,以崇高美为主要特征,分别体现人格世界的理性美,生命极致的壮烈美,形象世界的深度美。这些类型分析的论文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流于表面,借用一般的纯文学人物的分析方法套之张之类型化小说,仅能得出泛泛的结论。

二、从新的视角和用新的方法所做的张恨水研究

随着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一步步的走向深入。旧的研究方法有时会无法解决和解释一些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扩大眼界,大胆的应用其他学科的合适方法。张恨水研究在这十年就是这样向前发展的。一个作家的文学史地位的确定和作品价值的认定,不仅是通过我们对其作品的细密分析获得的,还要通过和同时代其他作家,和同一创作风格的作品的比较阅读中才能获得。同时,作家与作家,作品与作品的比较中,我们还会得到新的启迪。

我们可以在研究的样本中获得好些这样的例子,与同时期其他张氏研究论文相比,比较研究可以说是一个亮点。王兆胜的《<金粉世家>与<红楼梦>》不是简单寻求两种小说间的相似点或者是不同点.而是认为前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整体而系统地模仿”后者,主题思想上的悲剧意识以及氛围和艺术特点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后者的影响,“可以说《红楼梦》对《金粉世家》的长作来说具有原型的意义”。这是一种寻求前代作品对后代作品传承的影响研究范例。如果说《<金粉世家>与<红楼梦>》是纵向的同类作品与作品之间的比较,那么方维保的《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便是同类作家的纵向比较。在论文中方从娱乐和国家意识的角度,探讨了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两位通俗文学大师在创作中的异同。他指出张恨水与金庸在写作方式上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拥有两套笔墨:言情/武侠与时事政论”,“如果说张恨水创作中是以情为主兼有侠义,那么金庸是以狭义为主兼有亲爱”。这样细腻得区分,使得两位通俗大师霍然有了各自的面目。除了这两篇,还有《只从鸭背看斜阳----<妻妾成群>和<金粉世家>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由金粉世家和还珠格格看张恨水和琼瑶的创作差异》等等。

用传播学的方法论来解决现当代学科面临的问题。而这样一种研究方式也是在近十年才为现当代学者利用。我们在样本库里可以找到多个这样的论文。如周林妹的《对张恨水小说的传播学透视》中认为张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成功的把握了传播者,接受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编码和译码等传播活动的主要要素,从而保证了传播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实现。至于报人角色对张恨水长作的影响,2005年刘少文的博士毕业论文《论报人生活对张恨水及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曾作了专门研究,他认为报人职业不仅改变了张的生存状态,而且形成了他积极入世,敢于生活的创作意识,甚至报人职业对小说文本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值得一提的还有刘少文发表在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一期的《传播方式衍生的负面效应----张恨水报刊连载小说的病因分析》,应用逆向思维周密的论证和阐释了张报刊连载小说的硬伤及原因。让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还有学者将西方的文艺理论,如叙事学引入到研究中,颇有新意。焦玉莲就是云云叙事学的理论分析《斯人记》,认为小说文本“显现出典型的环境小说的独特叙事结构形式”“叙事风格较为独特”。燕世超的《论张恨水环境小说的叙事结构和悲剧意蕴》则从叙事方式,人物命运,作者文化观念和结尾的安排等方面论述了环境小说的叙事结构与社会生活,传统文化间的内在联系。

三、对张恨水现象和对张其他艺术成就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张恨水研究除了进一步延续90年代初探讨张作品的文学史意义外,也开始从新的高度和角度来呈现其文化史的意义。2003年由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金粉世家》在央视和其他频道播出,反响强烈。《金粉世家》余波未歇,2004年在央视又播出了改编的《啼笑因缘》,创造了收视的又一高潮。连带的张恨水的小说在书店也出现一个购买的高潮。央视百家讲坛实时的请一些张恨水研究专家作了几期关于张恨水的专题讲座。于是我们仿佛又有了些上世纪20 30年代阅读张恨水小说的盛况。整个社会的这种“张恨水热”,也使文学研究界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有些敏锐的学者感觉到了这种现象,也开始从学理的角度阐释这种现象。

在CNKI数据库上我们考察的范围内,我们会发现2003---2004这两年出现探讨张恨水现象的多篇文章。发表在2003年第3期《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上的《张恨水言情小说热溯流》结合“张热”的社会现象,分析了张恨水能够为大众广泛接受的原因。作者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张小说本身的魅力。“张恨水把言情小说与社会小说溶于一炉,倡导‘经以国事,纬以爱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小说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特征的传统”。另有一篇《论张恨水现象》则是用西方接受美学得理论,从读者即接受者的角度来寻找“张热”得原因。两篇论文看起来似乎是已经解决了问题。而事实上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兴起,因素往往是很复杂,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试图单一的从一个角度来讨论,前提已经把问题简单化,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想象上的解决。还有一篇朱周斌在2007年第一期的《当代文坛》上发表的《中国现代早期文化产业的一个案例-----市场机制下的张恨水写作》,文中他引入了“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生产者”三个关键词,他认为现代报刊行业的兴起和城镇一大批能识文断字和需要文字消遣的读者群的出现,使得文化市场开始形成。这样的阐释较前两种更符合学理的真实。

我们以往的论著和研究成果在谈论张恨水的文学成就,把目光都集中在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上,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上。就算在作家研究领域,张恨水研究也只局限在小说成就。而在我所考察的这一十年的论文样本库中,还发现另外的不同于以往的倾向:就是论者对张恨水非小说的艺术成就的挖掘。如《张恨水戏剧观综论》《张恨水的副刊编辑艺术》等,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帮助我们全面的评价张恨水的文学史地位和价值。

以上是我以1998到2007间的CNKI数据库收藏的有关张恨水研究的论文为一个目标对象,对近十年的张恨水研究倾向和趋势的窥探。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CNKI网络数据库的存在,这篇张恨水研究述评中应用定量研究的方式便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可以对目标范围内的论文分类、整理。文学的历史在延续、前进,文学的媒介载体在发展,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学研究面对新的历史语境,也要不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1997——2007年间收录有关张恨水的论文.

[3]张伍:我的父亲张恨水[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4]张正:魂梦潜山――张恨水纪传[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5]闻涛:张恨水传[M],团结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陈丽军(1982—),男,山西忻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港台文学。郑卫荣,定襄古城职业中学,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述评
近年来群众路线理论研究述评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