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惊梦》赏析

2009-03-13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牡丹亭

许 幸

[摘 要]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其思想和艺术的成熟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曾语:“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本文从内容上对《惊梦》一折进行了分析,“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以及春风飘送的“晴丝”,通过赏评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对生活热爱对爱情渴望的深被封建礼制束缚的少女形象。

[关键词] 牡丹亭;惊梦;六曲

《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作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人们历来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并举。《牡丹亭》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共同构成了汤显祖享誉中华的 “临川四梦”。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四人,得意处唯在丽娘。”全剧五十五出,通过描写少女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死而复生的离奇动人的情节,揭露了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罪恶,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礼教罗网的决心,歌颂了他们为追求自由爱情而舍生忘死的斗争精神。感春成梦,由病而死,死而复生,结成良缘,寥寥数词就勾勒出一段唯美魔幻的美丽人生。

《牡丹亭》故事,明托南宋,实写明代。在那个“情”与“理”激烈冲突的年岁,汤显祖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在《牡丹亭》题词里面,他写到“天下子女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贬斥封建的道德规范的思想无疑同明代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斗争紧密相连,表达了当时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作品中充斥着离奇的幻想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形象塑造上则通过人物的心情与客观的景物结合,彼此相得益彰,使行文熠熠生辉。这个特点在《惊梦》一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明人王骥德《曲律一》说:“《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临川川汤若士婉丽妖冶,语动刺骨”。 李渔说:“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牡丹亭》令人陶醉,而《惊梦》则是其中最精采的一出。《惊梦》是《牡丹亭》中的第十出戏,主要描写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这是杜丽娘性格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即她从名门闺秀走向封建叛逆道路的第一步。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杜丽娘终日在闺中刺绣,难耐寂寞。迂腐可笑的老学究陈最良是丽娘的教书先生,他讲的《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触动了丽娘的情思。适逢父亲杜宝下乡劝农,她便由丫鬟春香带路去后花园消遣,这便是游园的由来。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通过描写游园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其感春伤春的情怀。

第一曲?【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莺儿婉转的鸣叫把人从梦中催梦,处处春光撩人。“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孤零零伫立在重宅深院,沉水香业已燃尽,未做完的针线活也抛在一边。于是丽娘自问“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为什么今年思春的情怀胜过去年?面对大好春光,自己却被禁锢在深深的庭院当中心情怎能不烦恼忧郁?而这鸟鸣莺飞又怎能不触动少女的情怀呢?值得一提的是“乱煞”一词一语双关,不仅形容春色也暗指丽娘心绪骚乱,而连用“小”“深”两字则精准的刻画出丽娘生长的环境,那是一种人性极尽束缚,青春几乎窒息,充斥着阴冷和冰凉的世界。而一个“抛”、“残”则传达出生活的单调无常,索然无味。这些隐约流露出丽娘对现实的不满也为其后游园排遣心中淤积的苦闷埋下伏笔。

第二曲【步步娇】写丽娘对镜试妆。“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春天里一条蜘蛛的丝被风吹下来袅袅地飘着,摇曳飘忽的游丝吹进这冷落的庭院。自然界中的一缕游丝也被丽娘发觉了,丽娘对春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她关注着自然界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变化,她渴望春天的到来,似乎也渴望着摆脱禁锢她的小庭深院。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再次巧妙的使用一语双关,其匠心独具可见一斑。 “晴丝”谐音“情思”,这既是飘忽在空中的游丝,更是游弋在丽娘心里的情丝。“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镜子故意把我半边脸偷偷照进去了,惹得我急忙躲闪,把美丽的发卷也弄歪了。“没揣”,是故意的,“菱花”,借代镜子,“迤逗”即引惹,都是当时的口语。一个“偷”字,精妙的将镜子拟人化,明明是人照镜子却说镜子把人偷照进去,似乎镜子已窥测到了丽娘隐荡的春心,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而闺阁中的青春少女连自己姣好的容颜也不敢正视,也从侧面突出封建礼教对人的禁锢是何等之深。“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我怎么能走出闺房而显露在外呢?封建制度下的大家闺秀是不能轻易出门的,这一句既写杜丽娘的羞涩、腼腆,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严重束缚。

第三曲【醉扶归】写丽娘妆成出闺。“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你说红裙衫显现得色彩鲜艳,嵌着宝石的头簪亮闪闪,可知爱美是我的天性。纵然有沉鱼落雁之美,羞花闭月之貌,这青春之美又有谁来赏识呢?“翠生生”形容色彩的鲜艳。“茜”,降红色。“艳晶晶”,指光彩夺目。面对丫鬟春香的赞美,丽娘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我天生的本性就是爱美。女孩子天生是爱美的,有对美的追求,但自己的美丽却是“三春好处无人见”,无人赏识,只能使鱼沉雁落,花羞月闭,这表现了丽娘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以上三支曲子,把一个欣赏自己的美丽而又抱怨幽居深闺无人赏识的贵族小姐的神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在丫鬟春香陪同下,杜丽娘走到后花园,她要走出她的小天地,她要挣脱她身上的椒锁。潜伏在她心底的人性复苏了,戏也正式进入游园部分。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三首曲子抒发了杜丽娘游园时伤春的感情。

第四曲【皂罗袍】这也是历来最为大众熟知与传唱的一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如丽娘青春的生命与那阴冷的生活环境。“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优美的景色美好的时光,让我怎样面对,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 “奈何天”,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表示百无聊赖的思绪。宋晏几道《鹧鸪天》词之六:“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汤显祖《白雪遗音·马头调·销魂二月》:“三月里清明节,玉美人儿熏熏醉,对景徘徊。好一个奈何天。“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瑰丽的楼阁飞檐,华丽的亭台栏槛,那朦朦的烟,那柔柔的风,烟雾笼罩、游船荡漾。最后一句“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可深闺人领略这大好春色太难了,这句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锦屏人”当指那些封建家长。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这只《皂罗袍》道出了丽娘对春的爱,对生活的爱也道出了对父辈们麻木的内心世界的叹惜,他们将满园春色“都付与断井颓垣”,他们“忒看的这韶光贱”!

第五曲【好姐姐】写丽娘因花鸟而触情。“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蘪外烟丝醉软。”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晚春的?的游丝如烟似云,火红的杜鹃、洁白的茶靡报告了春将离去。“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牡丹虽有天姿国色,可春将归去,它还没开放。悠闲的注视着,燕子的清脆叫声明快如剪,黄莺流啭的歌声柔和润圆。牡丹作为百花之王却因花开得太迟而没能占先,丽娘实际上是用牡丹来暗喻自己的美丽,这就流露出她对虚度芳春的怨怅,有对美丽的青春被耽误的幽怨和伤感。那成对的莺燕,更反衬出丽娘的孤独寂寞。而“闲凝眄”三字,闲闲地注视着,更体现出杜丽娘游园,原只为消愁解闷,但游园所见无不增其烦闷,哀怨之情更无法排遣。

第六曲【隔尾】可以用遣愁枉然来概括。“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即使赏遍十二亭台也是枉然,倒不如就此尽兴回房打发日子暗自怜。这是内心深处的呻吟也是对渴望获得岌而受到压抑的不满。

六支曲子,六幅画面,《惊梦》再现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构成了《牡丹亭》中最精彩的一折,低回婉转地描摹出了 “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自伤自怜自怨自艾的情绪。时人谓“《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汤显祖也说 “一生得意惟在‘牡丹,在我看来,‘牡丹之美更可谓尤在《惊梦》。

参考文献:

[1]王思任.汤显祖集.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李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闲情偶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许幸(1988—)女,重庆人,四川外国学院英语语言文化系0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师范。

猜你喜欢

牡丹亭
牡丹亭
试论《临川梦》对《牡丹亭》的再现与批评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牡丹亭』中品教子
论戏曲文本在非线性叙事中的构成——以《牡丹亭》为考察中心
新昌县档案馆藏调腔《牡丹亭》考论
《牡丹亭》“创作声腔说”驳议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