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理利用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一点思考
2009-03-12许伟胤
许伟胤
摘要 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新策略。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就能重建起21世纪新基础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重建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动态生成;充分预设;捕捉;文本;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4-0044-02
生成性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动力性资源,具体表现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后产生的情境和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方法和思维方式,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这些动态的生成性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设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1]。要合理利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 在预设环节上下功夫
预设是和生成相对而言的,它是生成的载体。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教学才能更具有针对性,也才能为课堂中的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等,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教学情景或学习活动,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等有效地融入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经验、不同的学习与感悟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互相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在预设时还要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他们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思维发展不同,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认识、情感体验也会不一样。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机出现生成问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于永正先生说:“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教师要更多地投注于学生的渴望、需求上,投注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上。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就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2 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促成学生再创造
2.1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分歧有时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分歧,利用这样的分歧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如,学生在解读“老牛”时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有的认为老牛“可怜”,有的认为老牛“幸福”。对此,教师在处理时不是仅仅停留在“尊重”的层面上,而是敏锐地发现这是极其可贵的课程资源,并及时捉住这一资源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辩论时,学生立足文本,从文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又不局限于文本,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也更有活力,更具有生命气息。
2.2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教师要善于捕捉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的、出人意料的情况,善于把消极性偶发事件转化为积极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美国诺必塔小学的校长,那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当时的孩子都是迷惘的一代,学生旷课、打架、砸黑板,无所不干。一天,正值保罗讲课时,一个学生在窗台上跳上跳下,并伸着小黑手朝正在讲课的校长走来。校长没有批评他,而是说,一看你修长的拇指就知道,你将来一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句话让从来没有受过鼓励的学生倍受鼓舞,从此州长便像一面旗帜,引领他不断奋发向上,时时以州长的标准与要求来行事。51岁那年,他果真成了纽约州州长,他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罗尔斯从嬉皮士成为州长,不能不说是受到了保罗校长的鼓舞,而这种鼓舞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意外时刻,假若当时校长严厉地批评他,结果可能就无法想象了[2]。
2.3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们的独特感受与情绪学生生活经验、背景的差别,个性心理的不同,思维特点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生生交流中所获得的体验感悟都是独特的,课堂上许多生成性资源也是个性化的。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并善于捕捉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与细微的情绪变化。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坚持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新异的感受,学生的个性一定会在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舞飞扬。
2.4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与问题教师要树立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产生的疑惑都是课堂生成资源的理念,要学会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与疑问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挖掘隐藏在学生错误或问题背后的某些积极因素,适当调整教学预设,展开新的教学过程。
3 课堂生成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的同时,很多教师为突出课堂生成的精彩,常常会被个别无意义的生成问题及一些错误资源分散精力,导致目标迷失,文本失落,课堂失控。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课堂生成不能背离目标[3]评价一堂课的优劣,首先要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当然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应当是生成的,但生成的过程又不能偏离目标。语文课必须姓“语”名“文”,教学应该围绕语文的课程目标来进行。教师如果对“动态生成”,顺其自然,不去引导,必然偏离原有的教学目标,导致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当然,课堂目标不是不可调整。由于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即随着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可以把目标适当地删补、升降。不过对目标只能是适当调整,不可改变太大,更不能完全扔掉原有的预设目标。
3.2 课堂生成不能背离文本有一位教师在讲授《狐狸和乌鸦》时,请学生说说读后的感受。一位学生说:“狐狸太狡猾了,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另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我不认为狐狸太狡猾,而是乌鸦太愚蠢,遇事不动筋,所以上当受骗。”还有一个学生说得更突出:“我倒认为狐狸很聪明,能想方设法从乌鸦嘴里得到肉。”对此教师进行了鼓励:“很好,你们的看法真是与众不同!”学生如此解读课文,居然还得到教师称赞。试问作者与编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接受“狐狸聪明论”或“乌鸦愚蠢论”吗?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生活体验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确实存在主观差异性,但这种主观差异性并不能改变文本本身的客观性质,决不是说没有一个客观标准。上面这位教师错就错在离开客体标准,没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使解读出现异化现象,有悖于作者与编者的初衷。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成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方向、价值不同,有的生成性问题是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的。为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知识;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同时,必须注意语文这一学科性质的基石作用,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坚决拒绝为“生成”而“生成”,不顾实际和价值的做法,否则就会使一些生成性问题成为教学有害的“问题”,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4]。
参考文献
[1]顾俐,商春.课堂上的“动感地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EB/OL].http://www.jssjjs.cn/lunwenj/2004-16.htm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3]缪爱明.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两面观[EB/OL].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7101_1.html
[4]杨丽萍.动态生成的课堂语文学科的精彩[EB/OL]. http://www.jgjxxx.net/teachedublog/user1/2421/archives /2007/2007122112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