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理论对教育游戏的启示
2009-03-12李杰荣岳盼盼
李杰荣 岳盼盼
摘要 目前,教育游戏之所以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教育游戏设计中目标与内容的选择多数是教育与游戏的生硬结合。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教育游戏的发展才能畅通无阻。内隐学习揭示了人类学习的新规律,从内隐学习理论出发,教育游戏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内隐学习的过程。因此,利用内隐学习的理论指导教育游戏的设计,引导学习者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内隐学习,促进知识建构,以期促进教育游戏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教育游戏;内隐学习;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4-0008-02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教育游戏存在2种形式,一是教育与游戏的生硬结合,是借用当前市面上成熟的商业游戏策略,硬性加入学习内容。这种情况的局限在于,首先,游戏被当作教学的工具,丧失了游戏的内在品质;其次,这种游戏虽然能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但是无法让人获得充分的体验、享乐和表达。二是显性知识的传递。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通常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说明书、程序的形式。现在提倡教育游戏,实际是想用游戏为特定的教育目的服务,而目前的教育目的还是低层次的应试教育和标准化教育。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目前我国的教育游戏基本上都是显性知识的传递,比如:要背会几个单词才能过关;或者玩家在游戏中碰面,你问我几个知识点,我问你几个知识点。这种游戏在教育方面总是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
因此,本文提出一种适合教育游戏的新型学习方式——内隐学习。将其引入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设计教育游戏时,侧重隐性知识的传递以及将显性知识隐性化,让学习者通过内隐学习的方式获得。教育游戏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内隐学习的过程,而游戏的首要价值就是它能够促使学习者去思考,即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这种知识是学习者在游戏中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因此,本文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内隐学习的理论指导教育游戏的设计,从而引导学习者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内隐学习,促进知识建构。
2 对内隐学习的理解
2.1 内隐学习的概念内隐学习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发表的《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文章将内隐学习定义为无意识的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是指个体自动无意识地获得某种规则,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无法用言语清楚地表达所获得的规则和知识[1]。
2.2 内隐学习的影响因素
1)材料。学习材料是内隐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难度、性质、呈现方式等各个方面影响着内隐学习的效果。总的来说,高难度、复杂的材料比简单的材料更适合进行内隐学习;抽象性高的材料比抽象性低的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明确呈现材料的结构特点不利于内隐学习。
2)时间。内隐学习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积累才能显现,同时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强其学习效果,长期来看,内隐学习持久恒定,并按照既定的阶段规律发展变迁,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
3)情境。经实验证明,外显指导语和言语报告程序的添加、快速测试和快速反应都对内隐学习产生影响。其中,言语指导和言语报告程序不利于内隐学习,而快速测试及反应情境则适合内隐学习。
4)注意的选择性加工。注意的选择性加工观点认为非注意加工需要注意有选择地加以发起并监控,实验证明,选择性加工影响内隐学习,因此,在内隐学习中需要选择性注意的参与[2]。
3 教育游戏中的内隐学习
3.1 游戏的过程中存在内隐学习游戏有一种“自成目的性”,它不以外在的功利诱惑为目的。参与游戏的人,不知不觉就投入、陷入其中,忘记自己在做什么,甚至忘记自我。但是,这种“忘我”状态又并非让人无所事事或一无所获。游戏过程充满大量的甚至是复杂的游戏技巧,人在游戏的过程中领会、掌握这些技巧。游戏中的人在领会、掌握相关的技巧时,不会感觉劳顿、烦躁、郁闷。而恰恰在这种忘我的投入状态中,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使人记忆、领会或创造大量的知识。这种无意识的学习正是本文所提到的内隐学习,所以说教育游戏过程中存在内隐学习的过程[3]。
3.2 通过内隐学习学到的知识技能
1)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游戏给学习者的思维带来激荡和挑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分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
2)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游戏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学习者不只是简单地执行游戏程序,而是要建立自己的角色,建立与他人的关系。这种不确定性使游戏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能够开拓游戏参与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而一切道德的实质就在于个人学会去遵守这些规则。”任何一款积极健康的游戏,都有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游戏规则。学习者游戏的过程也是实施规则、建构规则的过程,这对塑造学习者遵循社会规则的品质是有潜移默化的益处的。
4)获得知识,汲取文化。游戏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具有较强的知识传播功能,例如一些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游戏(如《三国志》),含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学生通过玩这些游戏,能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许多知识。恰是这种愉悦的氛围,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游戏中所凸显的艺术性极大地折射出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文化背景,把学生置于各种文化氛围中,去体验和汲取文化的精髓[4-5]。
4 内隐学习理论对教育游戏设计的启示
教育游戏的设计应当以游戏的娱乐性、趣味性为主体,使学习者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的培养,实现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使游戏更多地作为一种隐性知识与能力的传授方式。无论是单机的教育游戏还是网络教育游戏,决不能以各种说教的方式来向学习者灌输知识与方法,而应该让学习者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继续游戏的目的。
4.1 教育游戏的教育目标定位应该以难度较高,含有复杂规则的知识的传递或者以情感教育为目的,例如将游戏的主题定位于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知识的获得(如《三国志》游戏)、劣构问题的解决(如拯救难民、火场救险等)。
4.2 教育游戏中的任务设置前面提到,高难度、复杂的、抽象性高的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因此,在游戏中应该设置各种具有高挑战性的任务,呈现出高难度、复杂的、抽象的问题,从而促进游戏中的内隐学习。同时,由于内隐学习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方能产生效果,因此,游戏的粘度越高,内隐学习效果将会越好。一般可以通过设计升级来提高游戏的粘度,维持学习者利用游戏学习的兴趣。
4.3 教育游戏中的环境设计前面提到情境对内隐学习的影响,在游戏环境的设计中应该设置挑战、关卡、时间限制等,使得游戏中的情境复杂多变、紧张刺激。有实验证明,学习者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更易产生内隐学习。另外,在游戏中设置复杂多变的多任务环境,从而引发与学习者经验相关的选择性注意。比如说严肃游戏,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真实的虚拟情境,让学习者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危机出谋划策,它可以让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扮演穷人、移民、难民或恐怖袭击受害者等角色,给学习者一种全新的体验[6]。
5 结束语
目前的教育游戏大多都无法真正实现“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平衡,缺少“游戏性”,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缺少“教育性”,又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采用内隐学习理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隐含的教育目标与外在的娱乐性结合起来,使教育游戏既确保“教育性”又不失“游戏性”。目前,内隐学习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内隐学习的复杂性,该领域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同时,内隐学习的发生机制尚未形成一般性的理论框架。但是,它为教育游戏提供了一种研究手段和环境,相信一定能为教育游戏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Reber A S.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an essay on 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黄小英.幼儿游戏中的内隐无意识学习[J].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专刊,2005,3
[4]姜奇平.为游戏说句公道话[EB/OL].[2006-11-14].http://www.aomeisoft.com
[5]梁琨,罗会棣.教育游戏中的暗示教学理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6]谢晓莉,王黎恺,刘海燕.教育游戏化中教育目标的内隐[J].早期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