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2009-03-12程玄娥
程玄娥
启发式教学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学方法总的要求,应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它必须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1 启发式教学的提问原则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它被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课堂教学也逐渐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侧重能力培养。
1.1 概念要准确一方面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学习的重点问题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要抓住知识的逻辑关系,提问题应环环相扣、明确简练,切忌模糊不清、歧路亡羊,留有岔道。例如,“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灭了多少个国家?”问题在时间、空间概念上含糊不清,学生难以答出精确的答案。
1.2 设问要新颖如果设置问题新颖,就会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如讲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南方红军的游击战争”这一子目时,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本上所学过的陈毅的诗《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随着背诵,学生在不经意间对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的领导人陈毅、游击战争的艰苦困难等知识点,在趣味盎然的氛围中得到掌握。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就会激起思维的波澜,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1.3 分层次提问提问的深度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历史事实、概念等低层次认识问题的答案信息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而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概括评价类的问题属高层次认知问题,必须通过比较、归纳、扩展、概括、评价等高级认识思维过程方能得出。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有深度的设问,分别由好中差学生回答,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启发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2.1 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个关键问题,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多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中采取教与学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启发、交流、沟通、补充。如海口市实验中学教师刘剑讲授高中历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课。整堂课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身边,亲切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在笔者看来他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教师,而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朋友,给人一种无比亲切的感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本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从而忽视学生的感受,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他的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对于某个问题,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解决之后,启发学生更进一层次的质疑,而教师不再进行讲解,给学生自己探讨的空间。这就启发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师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印象。
2.2 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跟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去主动回答问题和掌握知识,就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不自觉发展到自觉运用科学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把书读到一定程度,知识消化了,认识升华了,学习的独立性提高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以引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法,不仅易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而且对于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2.3 关注生活热点,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教师如果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深刻联系的一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提高运用发展观点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能力,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是培养一个合格高中学生的要求,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
总之,课堂教学是全部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中心环节,启发式教学打破了以往的结论教学模式,符合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融入过程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提出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