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世祖朝东宁路刍议

2009-03-11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高丽

薛 磊

[摘要]元世祖朝东宁路的立废是元朝与高丽特殊政治关系的产物,同时又与高丽政局的变动、元朝对高丽统治策略的转变等密切相关。隶属于元朝的东宁路最初统辖着六十故城的领地。东宁路主要由归附元朝的高丽人进行统治,元朝则派达鲁花赤进行监临控制。倚元立国的高丽王不愿在东宁路的归属问题上与元朝产生冲突,而只是竭力维持现有的国家利益。

[关键词]元朝,高丽,东宁路,元世祖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8—0005—04

元代中朝关系不同于其他朝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元朝曾把高丽的北半部纳入自己的实际统治之下。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元世祖朝在高丽西北部设立的统治机构——东宁路。东宁路的立废是元朝和高丽特殊政治关系的产物,同时又对当时的元丽政治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笔者所见,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过专门研究,比较而言,日本学者箭内亘和韩国学者方东仁则作了开拓性的探讨。但由于研究方法和角度的不同,此问题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鉴于此,笔者拟从元丽政治关系的大背景出发,探讨东宁路的立废与所辖各城、元世祖立废东宁路的原因、高丽对东宁路的态度等问题。

一、东宁路的立废与所辖各城

元代东宁路的设立始于高丽政局的变动和元朝对藩属国——高丽的干涉。元世祖朝至元六年(1269年)高丽权臣林衍发动政变,废高丽元宗,立高丽安庆公王淐为王。只是在元廷的干涉下,林衍才被迫还政元宗。在这期间,高丽西北面兵马使营记官崔坦、韩慎,三和县人前校尉李延龄,定远都护郎将桂文庇,延州人玄孝哲等以诛林衍为名发动叛乱。随后,崔坦等以高丽西北府、州、县、镇六十城归附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初元世祖忽必烈“赐崔坦、李延龄金牌,玄孝哲、韩慎银牌有差。诏今内属,改号东宁府,画慈悲岭(位于今朝鲜黄海北道瑞兴府凤山郡东——引者)为界”,“以(崔)坦等为总管”。慈悲岭时为高丽西京平壤和西海道的界山。正如高丽人李穑在《牧隐集·慈悲岭罗汉堂记》中所言,“西海平壤交界,有山大而峻。行者甚苦之,故曰慈悲岭。岭之北属之平壤,其南属之西海”。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升东宁府为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隶婆娑府。按《元史》卷八《世祖本纪五》,东宁府升为东宁路的时间为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二月。《元史·世祖本纪》与《元史·地理志》有关东宁路设置时间的些许差异,反映出政令颁布与执行之间的过程。

在《元史》之外,《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永乐大典·站赤七》均有关于东宁路的记载。不过,在《高丽史》中未见有升东宁府为东宁路的记载,仅有东宁府之称。鉴于东宁路已被纳入元朝东北地区的政区体系,故上述中国史籍的记载更有说服力,《高丽史》中所称东宁府或为东宁路总管府的简称。随着元丽宗藩关系的不断发展,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三月忽必烈下诏罢东宁路,全部归还高丽西北诸城,割属婆娑府的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也应同时归还给高丽。元世祖朝在高丽西北部所设东宁府和东宁路存在了约20年的时间。

东宁路应归元朝在东北的主要统治机构管辖,例如,在辽东宣慰司设置后,东宁路即曾隶属于辽东宣慰司。根据《永乐大典》有关元代辽阳行省所辖站赤的记载,当时辽东宣慰司统辖辽东路、女直水达达路、辽阳路和东宁路。另,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东宁路官员崔坦、韩慎、玄孝哲等执桂文庇手下之人,诬称他们与高丽“宰相廉承益谋杀我等,遣人告辽东宣慰使按察府。宣慰使遣东京安抚总管来鞫之”。该则史料在说明辽东宣慰司负责处理东宁路事务的同时,也反映出携高丽领土归附元朝的崔坦、韩慎、玄孝哲、桂文庇等人一直担任东宁路的主要官员。这又涉及元朝对东宁路的统辖方式问题。元朝对东宁路实行了以高丽人治高丽人的政策,同时派监临官——达鲁花赤进行监临统治。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四月高丽王途经东宁路中和县,元捉鹰使郎哥歹、东宁路达鲁花赤等曾向高丽王来进献鹰、马。

东宁路设治于高丽西京(今朝鲜平壤)。按《元史》卷五十九《地理志二》,东宁路境内共有府、州、县、镇49城。另据《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二十四《辽东都指挥司》,东宁路所辖各城还应补上凤州、渭州、龙州、博州、遂安县、谷州、安义镇。这样,再加上改隶婆娑府的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最初东宁路辖下府、州、县、镇中有名可考者共60城。据日本学者箭内亘考证,东宁路辖61城,同时箭内亘详细考察了这61城的治所。笔者认为在箭内亘所考61城中,殷栗县不应归东宁路管辖。1278年七月高丽忠烈王上书元中书省曰:“西海道殷栗县不曾投拜崔坦。坦等妄称投拜,争一十七户,已受省旨复属本国”。所以《元史》《高丽史》中称崔坦等以高丽西北60城归附元朝是有根据的。方东仁先生认为60城仅是对高丽西北州镇的概称,看来不够准确。这60城中包括高丽“西京五十四城、西海六城”。

二、元世祖立废东宁路的原因

1269年高丽人崔坦等携高丽西北诸城归附元朝后,在元朝的扶植下刚刚复位的高丽元宗在1270年的二月和八月两次上书元廷请求归还高丽西北诸城。不过,元廷并没有理睬高丽的请求,而是继续推行将高丽西北诸城内属的政策。其实,早在林衍之变伊始,元廷前枢密院经历马希骥便上书建言对高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元廷将高丽西北诸城内属应该是这种“分而治之”政策的具体实施。元廷将高丽西北诸城内属也与高丽叛臣崔坦等的活动密切相关。

可以说元朝将高丽西北诸城内属源于对高丽的控制和对崔坦等归附者的保护。高丽自1259年归附蒙古以来反复无常的推诿态度早已令忽必烈大为动怒。1268年二月忽必烈曾就此对前来朝见的高丽安庆公王淐大加斥责,措辞十分严厉。蒙古旧俗中向来就有保护和重用归附者的思想。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崔坦等归附者一直担任东宁路的主要官员。就是在元朝罢东宁路,归还高丽西北诸城后,元朝仍然不忘对这些归附者进行保护。1292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将携高丽西北诸城归附元朝的高丽人韩慎等交给了高丽世子处理,同时又下诏令给高丽世子曰:“此人虽叛尔国向朝廷有分毫心,尔勿大责”。

1269年高丽权臣林衍之变后,高丽元宗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铲除高丽国内的权臣势力,开始加强与元廷的政治联系。高丽元宗复位后,立即前往元廷,一是为高丽世子请婚,一是请元军进驻高丽。随后,元朝协助高丽王铲除了高丽权臣林衍的势力,并在高丽驻军和设置监临官——达鲁花赤。这样,元廷就完全控制了高丽的政局。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应高丽元宗的请求,将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嫁给其子王愖,同年王愖即高丽王位,是为忠烈王。忠烈

王即位后,继续推行亲元政策。高丽忠烈王身为元朝驸马的特殊身份也使其在元廷的地位大为提高,这突出表现在高丽忠烈王接见元朝使节和朝见元世祖时各种礼节的改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罢东宁路,悉归高丽西北诸城。

其实,元朝归还高丽西北诸城既是元丽宗藩关系深入发展的结果,又与元朝对高丽统治策略的转变密切相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改革蒙古旧制,附会汉法。此种背景下,汉人“以夷制夷”的传统统治策略无疑会对忽必烈政权产生影响。就在高丽权臣林衍之变后,中书省左丞、行东京等路中书省事赵璧在给忽必烈的上书中提出用扶植高丽元宗复位来控制高丽政局的策略,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不管怎样,随着元丽宗藩关系的不断发展,到高丽元宗之子忠烈王即位后,元世祖忽必烈对高丽的控制策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就是不再要求高丽严格执行蒙古旧俗中内属国六条的义务。所谓内属国六条义务就是凡是内属之国都必须纳质、助军、输粮、设驿、籍户、置达鲁花赤。1268年三月忽必烈在给高丽元宗的诏书中曾督促高丽完全履行内属国的义务。在蒙元的强权政治下,高丽虽百般推诿,但必须逐步履行内属国的义务。奇怪的是,正当高丽准备逐步履行内属国六条的义务时,元世祖忽必烈却放松了对高丽的要求。1278年七月,忽必烈决定撤回在高丽的驻军和达鲁花赤,并允许高丽自行籍户。看来,随着元丽宗藩关系的不断发展,元世祖忽必烈已逐渐不再热衷于直接控制高丽的内政,当然这种政策的转变是以高丽完全臣服元廷为前提的。

另外,东宁路与高丽国之间长期的利益纠纷以及蒙古东道诸王乃颜之乱的爆发等也是元朝罢东宁路、归还高丽西北诸城的重要因素。自东宁府、东宁路设置后,东宁府、东宁路和高丽国之间纠纷不断,尤其是在争夺领土和民户方面更是屡屡申诉到元廷,而这则要元廷不断派人进行处理。随着元丽宗藩关系的深入发展,东宁路内属带来的种种问题必然使得元廷重新审视东宁路的归属问题,而高丽也在1278年七月再次提出了归还东宁路之地的请求。韩国学者方东仁认为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蒙古东道诸王乃颜之乱爆发后,元朝需要高丽来协助镇压乃颜的残余力量是元朝归还高丽西北诸城的主因。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片面。诚然,元朝需要高丽出兵联合打击乃颜余党,但在蒙元的强权政治下,这还不足以让元朝以归还高丽西北诸城来换取高丽对元朝的支持。其实,由于乃颜余党逃入了高丽境内,这种情况下高丽更需要元朝出兵来打击乃颜余党。而在歼灭乃颜余党的过程中,高丽方面更是过多地倚赖元朝的军队。

同时高丽请求元廷归还其西北诸城的理由还是较为充分的。东宁路的设立始于高丽归附蒙古以后高丽国内政局的变动。东宁路的情况又与蒙元在高丽的东北部所设双城总管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双城总管府设立于高丽正式臣服蒙古之前,而这期间蒙古所占高丽的领土在蒙古统治者看来是合理的。所以不管元丽关系如何发展,元朝一直不肯将双城总管府之地归还给高丽。以高丽推刷逃入元朝境内的高丽民为例,元朝在高丽的请求下只同意高丽推刷1259年以后逃入元朝境内的高丽民,而1259年正是高丽正式臣服蒙古的时间。在高丽归附蒙古后,1260年刚刚即位的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安抚高丽,也曾承诺在高丽奉行内属国义务的前提下,保持高丽疆域的相对完整。

三、高丽对东宁路的态度

元朝将高丽西北诸城内属为东宁路应该说严重损害了高丽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东宁府、东宁路的设立并没有招致高丽国的强烈抵制。高丽元宗只是在复位之初,两次上书请求西北诸城复属高丽,以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来到了身为元朝驸马的高丽忠烈王即位后,才重提此事,但措辞也较为温和。1278年七月身在元廷的高丽忠烈王上书元中书省,提出东宁路原是高丽京都所在,“崔坦等非其乡贯,夺而处之。祖宗祀宇祭享皆废。伏望还其尺土,俾修孝祀”。笔者认为对此问题的理解需要从当时元丽政治关系中寻找答案。

高丽权臣林衍之变后,元朝在高丽设官、驻军,大大加强了对高丽的控制。而靠元朝扶植复位的高丽元宗同样继续需要元朝的扶植来巩固王位。在元宗复位后,高丽国内的政局仍然不稳定。一些不满高丽政权的高丽人仍试图发动政变,推翻高丽元宗的统治。所以高丽元宗要想稳固其在国内的统治必须依靠元廷。在高丽元宗之子高丽忠烈王即位后,更是奉行比元宗更为彻底的亲元政策。这样看来,“倚元立国”的高丽王应该不会在东宁路归属的问题上与元朝产生冲突。

元朝将高丽西北诸城内属后,高丽与东宁府、东宁路之间在争夺领土和民户上不断产生纠纷,而高丽也为此一次次申诉到元廷。下面试举一例。1270年闰十一月高丽遣使上奏曰:“今愚民之避役者,犯罪而逋逃者,公私奴婢之欲免贱者,相率往托留屯兵马及西京(即东宁府——引者),肆意横行。乃至引诱平民日益繁蔓。若此不禁,则其与修职贡者有几。伏望圣慈一皆推刷还之,使万世永永服勤。”在元廷的允许下,高丽虽屡次前往东宁府一带推刷高丽逃民,但在高丽看来,推刷的成效并不明显。

向东宁路转嫁元朝强加给高丽的负担是高丽在东宁路问题上采取的另一种态度。1272年六月高丽请求元廷改让东宁府供应元朝在东宁府凤州屯军的粮料。在元朝第二次东征日本前夕,1280年十一月高丽上书元中书省,东宁路“所管诸城及东京路沿海州县多有梢工、水手,伏望发遣三千补乏”。

综上所述,元世祖朝东宁路的设立始于高丽政局的变动和元朝对藩属国——高丽的干涉。元朝将高丽西北诸城内属,源于对高丽国的控制和对归附者的保护与重用。而后来元世祖罢东宁路,归还高丽西北诸城的原因则主要是伴随着元丽宗藩关系的深入发展,元朝逐渐调整了对高丽的控制策略。同时高丽与东宁路之间不断的利益纠纷、乃颜之乱的影响、东宁路设置的特殊政治背景等也是重要的因素。“倚元立国”的高丽王不愿在东宁路归属问题上与元朝产生冲突,而只是竭力维持现有的国家利益。

[作者简介]薛磊,男,汉族,1977年生,江苏省铜山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元朝史研究。

参考文献:

[1][日]箭内亘元代的满洲疆域[A].白鸟库吉.满洲历史地理[C].卷二.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40.338—362;[韩]方东仁.东宁府置废小考[J].关东史学.第二辑,1984.71—83.

[2]郑麟趾高丽史[M].平壤:朝鲜社科院古籍研究所刊本,1958.

[3]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杜宏刚.韩国文集中的蒙元史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永乐大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佚名.元高丽纪事[M].台北:广文书局,1972.

[7]张之翰.西岩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8]薛磊.论忽必烈时期元日关系中高丽王朝的态度[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3).

[9]屠寄.蒙兀儿史记[M].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

[责任编辑:侯林莉]

猜你喜欢

高丽
看牙记
《简易方程》思维导图
《植树问题》思维导图
高丽莉作品赏析
母与子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彩蛋舞会
缤纷花园
元朝曾吹『高丽风』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