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

2009-03-11冯荣国陈康衡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纱厂大生张謇

冯荣国 陈康衡

[关键词]地方史,张謇,大生企业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5—0016—08

一、设计思路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张謇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丰硕。中学历史课程以学术研究为依据,重视张謇办实业的典型意义,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高中新课程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专题,各版本的教科书无论怎样编写,也少不了张謇的内容。南通是张謇的故乡,怎样把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引入中学历史教学?怎样在必修课程中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怎样使学生既深入了解家乡,又落实课标要求,同时还不增加课时?一直是我们努力研究的课题。以张謇及其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透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完成必修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要求,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要指从甲午中日战争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张謇企业的兴衰历程也正在这一时期。以张謇创业及大生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展开教学,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落实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是可行的。

在南通开展以张謇为典型的教学有特殊优势——学生对张謇比较熟悉。张謇在南通是妇孺皆知的名人,他为南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南通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包括大生纱厂,仍旧在发展。有很多学生的长辈曾在张謇企业中工作过,学生对张謇的事迹耳濡目染。

尽管如此,学生对张謇仍只是一知半解。初中历史对张謇及大生企业的介绍极其简要。如果高中按照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进行教学,张謇只是作为一个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材料。新课程要求开发地方课程,但是按照目前的条件,没有课时可以应对。那么,在国家必修课程中体现地方课程的特色,应该是“两全其美”、二者兼顾的办法,或许也可以说是教学创新。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实际,撰稿前,笔者对学生作了抽样调查。参加调查的南通市启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共有283人,包括部分文理科普通班、重点班的全体学生。在《张謇其人其事问卷调查》(详见文末附表)中,关于张謇的诞生地、考取状元的时间、张謇奠定的“一城三镇”格局的含义、张謇社会事业涉及的主要领域以及张謇的指导思想等问题,学生的答对率均很低;对张謇在南通所创办的企事业单位名称及所属领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举出一例,但能举出两例以上者又甚少。学生对“謇”字的读音、大生纱厂的地址及赢利的主要用途、张謇的基本评价,知之甚多,这是课堂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充分利用中学历史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对传承地方文化特色是十分重要的。

综合各种因素,结合高一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以小见大,以典型窥全貌;2材料通俗易懂、典型而信息丰富,能说明问题;3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能给学生以启示;4既学到知识又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设计

导入: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南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100多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南通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近代历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追根溯源,我们更加缅怀南通乃至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张謇。今天,让我们追寻张謇创建大生企业和经营南通的轨迹,由此体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板书: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细节1:张謇是海门常乐镇人。1894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获取状元,这一年,张謇已经41岁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秀才,身份就与众不同了,可以免除很多赋税。获得进士更不得了,范进中举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事例。考中状元,最差也可以在北京的翰林院得到一个职位。所谓“学而优则仕”,在社会上,士的地位最高。士、农、工、商的排序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是较低的。

张謇经过26年的科场奋斗,取得了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但他却采取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1894年10月,张謇借父亲病亡,急不可耐地请假回到家乡南通,第二年即1895年,他就在唐家闸开始创办大生纱厂。状元下海办厂乃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就此一件事,张謇堪称一千多年以来科举史上的第一人。

问题1:张謇毅然弃官下海从商,是什么原因促成的?看材料。

材料1: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张謇在获知条约内容后,将条约内容逐款抄录于日记中,惊呼:“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也就在这一年,他为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了《条陈立国自强疏》,其中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并提醒清政府:“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指出促使张謇转变的普遍原因,即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出示这段材料,不仅能证明上述两点,教师还可据此进一步说明:张謇丰富、发展了“实业救国”思想,他将实业和教育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教育救国”。

问题2:张謇“实业教育救国”的爱国行动,从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他为什么选择办纺纱厂呢?

细节2:那时候,南通是棉产区,棉花产量高、质量好,“冠绝亚洲”,民间向来有“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说法。当地老百姓有织土布的传统,寻常农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会纺纱。南通产的土布、蓝印花布在国内许多地方,如东北三省、南方的福建、广东已形成销售市场,并出口东南亚。

意图:引导学生从基本条件:劳动力、资源、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充分利用了当时南通的民俗风情,和丰富、优质的原料资源,必要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产品(棉纱)有较广阔的市场。张謇先从纱厂做起是充分考虑了诸多环境因素。但就这些有利条件还不行,办工厂首先要解决投资问题。钱从哪来?请看图片和材料。

材料2右图是光绪23年(1897年)大生纱厂发行的股票。股票中载明:“南洋大臣(时为刘坤一)奏饬在通州设立机器纺纱厂……输林院修撰张(即张謇)……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

问题3:从这张股票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意图:从文字上逐层分析。“南洋大臣奏饬”,说明办厂获得官方支持;“机器纺纱厂”,说

明是大机器生产的工厂;“翰林院修撰张”,说明张謇的身份;“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说明办厂资金的来源一部分是“官股”;“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说明还要从民间集资。结论:大生纱厂采用股份制形式,股本结构是官商合办。张謇的身份对他办厂也是有利条件。清政府对张謇办厂是支持的。另外,50万两白银是什么概念呢?1890年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的资本额是583万两白银。比较两个企业的开办资金说明什么问题?

意图:希望学生得出结论:轻工业投资少。

问题4:这张股票还说明张謇采用股份制的办法办企业。股份制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产物,是使社会资金资本化的重要方式。张謇原本是封建士大夫,他怎么会想到用股份制的方式呢?

意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诞生的。顺便说明,张謇曾到日本作过考察,亲身感受到先进与落后的对比,但那是在1903年。张謇的“实业救国”实质就是效仿资本主义。

细节3:张謇筹办大生纱厂期间接触较多的是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因此,他曾设想的办厂模式如股票所载,实行“官商合办”。但是,洋务派办洋务企业,弊端丛生,官办企业声名狼藉,张謇最初集资困难,其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商人不愿与官府合股办厂,具有“恐官心理”。因此,大生纱厂最终采取的是绅领商办的模式,即清政府仍投资,但不参与管理,每年只按规定取得固定的利息。这种模式的确立,主要得益于张謇的身份或者说他特殊的社会地位。张謇拥有科举功名和官场背景,属于地方头面士绅,人脉资源非常丰富,这使得他能见信于官府,能在必要的时候争取官府的支持和帮助。张謇正是凭着这种优势,充当官商媒介,调动自己的人际关系,说服各方,最后采用了绅领商办的形式。张謇原设想官、商各出25万两,实际上到1899年大生纱厂开工时,只有官股到位,直到纱厂开工一个月后,商股股份还只有19万5千两,这其中还包括地方公款和团体公款共计近5万4千多两,真正从社会招集的商股资金只有14万1千两。也就是说,大生的原始资本只有44万5千两白银。

问题5:为什么社会资金这样短缺呢?

意图:说明中国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诞生,没有原始积累的条件和阶段,民间资本极度短缺。单纯依靠民间资本只能办一些小规模的工厂,如陈启沅在广东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比较大的,工人约近700人,一般的碾米厂、面粉厂多则几十人,少的只有十几个人。而大生厂最初的规模就有工人3250人,如果仅靠民间资本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张謇借助官府资金一可解决民间资本短缺,二还可以谋求官府的保护。当然官府也有增加税收、谋取投资收益的考虑。

绅领商办的办厂模式是张謇受西方企业的启发,开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股份制模式。它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中,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共存关系,官商之间的权利关系。英国的棉纺织业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大生纱厂的机器都是从英国购进的。

问题6:综合上述现象,请大家分析大生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它诞生的条件是什么?

意图:从资本来源到企业模式、从企业管理到生产组织、从生产工具到雇佣劳力,都说明大生厂是完全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教师指出:大生纱厂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行股票的股份制民族企业。

大生纱厂是时代的产物,受西方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的诱导,和洋务运动的影响;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支持民间办厂。张謇的状元头衔和人脉资源是特殊条件。但是,张謇的特殊条件并没有使办厂过程变得一帆风顺。

细节4:在大生纱厂的办公室内,悬挂着张謇请人绘制的四幅《厂做图》,这可不是普通的绘画作品,这个“儆”字含有自觉、自勉、自励的意思,画面反映的是办厂初期遇到的窘境,暗指四件事。

第一幅《鹤芝变相》图,“鹤”“芝”分别指洋行买办潘鹤琴、郭茂芝,他们在集资过程中反复无常,在关键时刻退股作难。第二幅《桂杏空心》图,“杏”指官僚买办盛宣怀(号杏荪),“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他们言而无信,拒付资金。第三幅《水草藏毒》图,讽刺通州知州汪树堂(汪字有“水”;树字含“草”)暗藏祸心,多方阻挠。第四幅《幼子垂涎》图,指大生纱厂即将投产而资金匮乏时,浙江候补道朱幼鸿、盐务督销严信厚(字小舫)企图乘人之危,巧取豪夺,低价收购大生纱厂产权,讽刺他们贪得无厌。

问题7:从这四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謇兴办大生纱厂过程中遇到哪些不利因素?

意图:引导学生想象张謇创业时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封建官场势力的阻挠和刁难,由此具体地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

细节5:尽管困难重重,张謇凭着顽强的意志东奔西跑,在经历44个月的磨难后,终于使大生纱厂屹立在南通的唐家闸。这一时期,全国办厂已渐成风气。除张謇的纺纱厂外,各地还有24家,其中,官商合办的有14家,占总数的一多半。大生纱厂自1899年开车生产后,由于有原料、有市场,加上张謇把握了“纺厂获利之多寡,枢纽在进花出纱”的关键,经营得法,从而使“魁星牌”棉纱产品在市场大受欢迎。大生纱厂投产的当年就赢利38712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1911年,13年中,共赢利321万5千两白银。是投资44万5千两的7倍多。

问题8:这些数据和大生纱厂的发展说明什么问题?

意图:要求学生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结论。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选择轻工业。

过渡:大生厂的迅猛发展还不是前13年,而是1912年至1921年。

材料3自1912年至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率平均水平高达44.44%,10年盈利累计1161万9千两,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在1920至1921年,上海的报纸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大生股票成为当时市场上“绩优股”,行情天天看涨。

问题9:这10年企业的迅猛发展,有何特别的客观原因?

意图:一战时期列强忙于大战,造成民族企业发展的空间。估计学生能够想到。转而提出:钱挣得多了,干什么用呢?这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眼光和素质。

材料4张謇说,“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问题10:想想看,现在我们提倡这个理念行不行?

意图:从张謇的这段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张謇的思想和视野,说明即使在当今社会,没有这样的眼光也成不了大事业。

细节6:张謇利用纱厂获得的丰厚利润,抓住有利时机,一方面扩大纱厂规模,另一方面,实行多种经营,跨行业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大生纱

问题11:上列图片反映大生资本集团及张

謇的实业活动。我们先考虑第一个问题:张謇这时候的身份代表了什么阶级?意图:张謇从状元到实业家,从封建士大夫转变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这是时代的转变,是时代的象征。张謇在南通事业的成功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因此,他不仅将“实业救国”作为自己的追求,同时把这一口号变为政府的倡导,努力为“实业救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材料5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命张謇为实业部总长兼两淮盐政总理。1913年,张謇就任北京民国政府农商总长。张謇考虑到“实业之发达,必恃有完备之法律,以为之监督保障。内地各种已举之实业,旋起旋灭,非法律不备,即用法不善。”法律犹如轨道,产业“入轨道则平坦正直,毕生无倾跌之虞;不入轨道,随意奔逸,则倾跌立至”。为此,他在近一年半的任期内,主持编订、颁布了20多种经济法规和条例。“

问题12:张謇为推行“实业救国”而制订的一系列经济法规,代表了哪个阶级的意愿?试想,在那个时候这些法规能不能得到有效贯彻?

意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引导学生回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政治状况,说明这些经济法规的推行收效甚微,张謇转而致力于“地厂为母体、拥有69个企事业单位的大生资本集团。请看下列图片:方自治”,再回到上图。

过渡:再看大生集团的发展示意图。大生集团涉足的领域包括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供电业、盐业;公共事业包括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还有气象、水利、公园、市政等社会公益事业。这对当时的南通是全面的社会改造,是很了不起的。南通以前叫通州,1912年改称南通。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小县城。1930年出版的《二十年来之南通》说“论其繁华则不如沪,论其财富亦不如苏,论其土质、物产均不足齿于江南各县。”到20世纪20年代,经过张謇20多年的经营,南通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南通具有较发达的工商业和先进的交通运输业,配置了较完备的城市设施,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还有初步的社会保障机制。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从业人员,这必然为南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时的南通社会问题较少,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社会风气清明淳朴,可谓是和谐社会。张謇将工业区选在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狼山作为风景区,老城区则作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这就构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污染,各自合理发展。张謇在前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以实业为基础对南通进行全面经营,使南通社会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先那个偏僻闭塞的封建小城镇,一跃而成为灼人眼目的近代化模范城市。

意图:由教师介绍南通地方史最精彩的一页,是将地方史融入必修课,加深学生的印象。

材料6当年梁启超说:“南通是我们全国公认第一个先进的城市,……他们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国人共知。”

问题13:你们怎样理解梁启超说的“价值之高”?

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南通的近代化不像其他设有租界或成为通商口岸的城市那样,是在没有外力的状况下,完全凭仗着中国人自己的双手缔造的,是中国首先按照总体规划建设的近代城市。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创立了花园城市理论,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南通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城市规划理念,完全可以和霍华德的这一理论相媲美。至此,我们应知道南通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城”的真正含义了。对于张謇的贡献,我们再看学者的一些评价。

材料7日本人士驹井德三指出:张謇“独居南通,拥江北之区域……所怀之理想,数十年始终一贯,表面以分头于实业交通水利之建设,里面则醉心于教育及慈善事业之学理,乃惟一主新中国之创造者,诚可谓治现今中国之良药,而非过言者。”

材料8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能够办成这么多企业、事业,而且如此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地方的经济、文化面貌。”

意图:借助中外学者的评价,让学生加深认识张謇的历史贡献,进一步解释,张謇建设南通已被作为“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尝试”载入史册。这样既达到地方史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也从多方面落实了课标要求探究:“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

过渡:在南通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隐患。如果历史给南通以更好的发展环境,或者张謇后继有人,是不是南通能够延续发展的势头呢?进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大生企业开始进入衰败期。1922年开始,大生纱厂出现了严重亏损,此后逐年衰落,负债累累。

问题14:首先让我们探讨20世纪20年代中期,大生企业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衰败。

材料9大生营业所1922年的业务信中披露:“花纱均属疲滞不振,皆为时局不定,人心不靖,所以致此”厥后奉直战事发生,通布销路……亦因时局不靖而销减,故布疲纱跌,无人问津。积货多则有妨周转,不得不贬价求售,因此大受打击。”

意图: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外因是,军阀混战使社会动荡,人心惶惶,致使棉纱销路大减,大生企业资金周转发生了困难。

材料10张謇晚年检讨说:“南通实业,三五年来,因急进务广,而致牵阁。”“南通办法本以实业、教育相互为助,故纺织学校就纱厂而成……余如师范、农科大学、商业、医学等校,虽仍求助于各实业公司,对外界则不予不取,而各公司之负担则亦重矣。”

意图:南通的文教、公益、慈善事业每年维持的费用在30万元左右。这对企业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经济风云变幻并不能保证企业总是盈利,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大生企业是实行多种行业齐头并进,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其非营业性开支巨大。从经济角度看,大生繁荣中潜伏着危机,因为张謇以其有限的财力投资庞大的社会公益事业,这必然拖累大生,影响企业自身积累和发展,严重削弱大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材料11张謇总结南通的发展时曾说,上“对政府官厅,无一金之救助;下而对于社会人民,无一事之强同,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绥。不自大而夸”。

过渡:“量力所能”很难做到。1925年大生企业被债权人上海银团接管,第二年8月,张謇病逝于故居濠南别业,享年74岁。后来,大生纱厂邀请纺织专家驻厂管理,借鉴采用了欧美先进的管理方法,整修了机械设备,提高了产品质量,建电厂改善了动力条件,并开拓了外埠市场,在艰难中挣扎图存。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偿清了大部分债务。

沦陷期间,大生企业遭到日寇的疯狂掠夺。(见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私股和官股为大生企业经营权展开激烈争夺。1946年,张謇的侄子张敬礼

继承了大生公司经理职务,他壮志满怀,以为天下太平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可以大发展了。谁料,内战又开始。大生公司面临洋货入侵,国内苛捐杂税、鲸吞蚕食的威胁,企业再次陷入瘫痪状态。解放前夕,工厂甚至被当局要求迁至台湾,只是由于地下党组织工人开展护厂斗争,工厂才得以保全。新中国建立后,大生集团所属企业,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后,饱经动荡变乱、挣扎图强的老厂才获得新生。

材料12胡适曾经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问题15:谈谈你怎样理解胡适的评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就“我对张謇的评价”写一篇小论文。也可以就大生企业的兴衰,写一篇“论民主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分析阻碍大生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认识大生企业兴衰的时代特征。

三、预期效果

1以本土历史名人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企业贯穿本课始终,学生会对本课内容具有亲近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2以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为例,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征的记忆、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可能加深对必修一“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斗争”必要性及意义的认同,可以由此增强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的兴趣。

3将乡土历史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依托教材又游离于教材之外,对这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形式,有些学生特别是部分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对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

4大生企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12至1921年,此处应特别说明一战后的一段时间,民族资本主义仍有发展,并不是一战结束后黄金时期也随之完结。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1937年,民族工业还是有一定发展的。张謇企业在20年代的衰败,主要原因是企业负担过重,这是特殊原因。

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是近代中国纺织业的活标本,它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本篇教学设计主要希望通过近代时期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让学生在掌握乡土历史的基础上达成课程目标要求。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能否如愿,还需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希望本篇教学设计能在中学历史课堂,尤其是在南通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一定会更加丰富、高效,南通市的中学历史课堂也一定能为弘扬家乡的优秀历史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南通大学庄安正教授提供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责任编辑任世江

参考文献:

[1]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2)

[2]尤世玮南通特色文化[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2)

[3]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张謇与近代中国社会——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5]章开沅,田彤张謇与近代社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6]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7]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

[8]卫春回张謇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据《江苏大生集团厂史展览》

猜你喜欢

纱厂大生张謇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小酸浆
称呼见人品
祖传的舌头
平安电话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
翁同龢点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