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特点的黑龙江农业旅游发展思路
2009-03-10杨铭铎焦翠翠
杨铭铎 焦翠翠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农业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出农业旅游的特点,并据以提出黑龙江省农业旅游今后的发展应更加注重活动内容的乡土性、规划的总体布局、产品的类型创新、文化内涵的挖掘、游客的体验价值以及发展的持续性。
关键词:黑龙江 农业旅游 特点 发展思路
农业旅游的概念
农业旅游是以大农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即包括关于农、林、牧、副、渔所有的涉农资源,具体包括农事生产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农业文化景观及生态环境、农民的劳动生活场景、农艺、农产品的展示与加工、农村空间的出让、农耕生活的体验等),吸引都市居民、也包括一部分农民前去农业社区(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农场、农庄等,也包括城郊和都市的农业区域),使游客回归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同时集观赏、休闲、度假、娱乐、科研、学习、购物于一体的活动。该活动的开展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的延伸,不仅能够发展农业生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同时发挥了农村的资源优势,维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的三者效益的统一和谐,是“农业+旅游业”的农业生产化新型的生产经营形态。
农业旅游的特点
(一)农业旅游脱离不了农业生产性的基本属性
农业旅游主要以农业种植、农业技术、农业景观为核心内容,开展领略田园风光、学习农业技术、感悟农业生产、体验农事趣味等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它立足于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尽管不同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形式各不相同,但农业旅游的开展都是在实现农业经济功能的前提下,对农业生态、文化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所以说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
(二)农业旅游脱离不了地域差异性的影响
由于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差异,使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呈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性,从而使我国的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同时也正是由于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在我国形成了东中部农耕、西北部畜牧和沿海渔业的三大民俗地,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同的乡土风情,在耕作制度、农事节气、农业的劳作形式、传统的农用器具、农民的生活习俗、农产品加工制作、民俗风情等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别,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的活动内容。
(三)农业旅游脱离不了时令季节性的制约
农业生产是在人们定向干预和调节下的生物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过程,其生产的各个阶段深受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随四季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如麦海稻浪、春兰秋菊各占其美,各擅其时,三月观花、五月采茶、八月摘果以及各种时令的节会等都是和季节条件密切相关的农业旅游项目。所以说农业自身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业旅游的季节性,随季节的变化农业旅游活动内容也有所不同。
(四)农业旅游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本质特色
数千年来,“农本思想”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潮,在我国农耕文化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而形成的特色文化,如有形的物质文化:乡土建筑、村落和民居、大量的耕织图和出土文物等都是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再如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农事诗、农谚、饮食、服饰、礼仪、婚嫁、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我国的农村和农业可谓是人文背景深刻、文化底蕴深厚,而农业旅游就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脱离不了其文化的本质属性,挖掘各地的“文脉”和“文眼”已成为农业旅游发展的关键。
(五)农业旅游脱离不了旅游参与体验的功能
农业旅游虽然以农业生产为基本属性,但旅游者到农村来观赏风景、体验农家生活、参与民俗活动等都是出于休闲的目的,所以旅游农业的各项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和参与性,除了根据当地的风俗、农事节气开展多姿多彩的供欣赏和娱乐的节目,还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可参与的农事劳作活动,如种植、采摘、捕捞和简单的加工制作等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参与的乐趣。农业旅游活动既要让游客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要使游客参与其中,把旅游之乐和实践之趣结合,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
(六)农业旅游脱离不了环境生态性的保障
农业旅游的开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农业旅游能够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在于它的生态性特点,使旅游者在农业旅游享受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返璞归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展农业旅游的保障,在开发农业旅游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性,防止过度的人工雕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
更加注重活动内容的乡土性。农业旅游以农业生产为基本属性,所以黑龙江省要发展农业旅游必须注重农业旅游活动的乡土气息,如传统农耕文化,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扶犁耕作、推磨碾米的劳作情趣;现代农业生产、高科技的应用;民间美食及其烹饪文化;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术;民风民俗等。
更加注重规划的总体布局。黑龙江省地域开阔,有林地、草地、湿地与平原等多种地形,有农耕、畜牧和渔业三种不同的民俗,应该充分利用,注重全省的规划布局,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通过政府部门的规范和引导以及行业协会的监督和检查,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提高农业旅游的服务质量、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农业旅游的发展和管理更加规范化。
更加注重产品的类型创新。从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的现实状况看,其旅游活动的开展还多是停留在简单的观赏、采摘等浅层次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的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农业旅游的类型将不断增加,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于农业旅游受季节时令的影响,可以充分利用时令的不同,将农业旅游产品根据节令的不同进行创新,从而弥消季节性特点对传统农业旅游的消极影响。
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农业旅游的灵魂在于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农业文化,尤其是目前农业建设大多停留在外延的扩大上,还没有更多地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随着大量农业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各旅游区之间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为了提高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必须在文化特色和差异性方面下功夫,使开发的旅游项目做到起点高,创意新,有文化有内涵的农业旅游,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更加注重游客的体验价值。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旅游更加注重游客亲身体验的价值,农业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比传统的旅游模式更加注重游客的参与,让游客能够感受自然的怀抱,在劳动中收获快乐,经历我们祖辈的原始生存之道,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农业旅游独特的乐趣。
更加注重发展的持续性。农业旅游应与传统旅游的开发有所不同,它是以能够永续利用的农业资源为基础,重视其生态性,注重人与自然乃至社会的和谐,避免农业开发过程中出现过度商业化、偏离初衷,并能够让游客认识到其旅游的生态性、环保性,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发展规模、接待人数、管理水平等都将会持续发展下去,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游乐机会。
参考文献:
1.秦好远,刘德秀.略论我国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与管理[J].学术论坛,2004
2.李鹏,杨桂华.多功能视角下的农业旅游[J].社会科学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