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任个性张扬
2009-03-10徐岩
徐 岩
常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团结一心的集体,其利断金。孙子也说过:“上下同欲者胜。”意思是说,大家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就能取胜。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而要想把事业做精彩,做到极致就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罗斯福说过:“团队行动可以完成单个行动者永远也不敢奢望的事情。”团队的力量,足以让最普通的人做出最伟大的事情。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团队中每个角色没有一个是完美无缺的,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优势和不足。只有互相结合、互补、相融,才能在团队中历练自我、激发潜能、增进沟通、熔炼团队,团队造就个人,个人成就团队。
经纬小学的语文教师团队传承了经纬精神,以锐意进取、业务精湛的特点在经纬这片沃土上独树一帜。我们的成功源于历史的积淀。1996年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率先推出了我市的第一位名师——刘克。《黑龙江教育》用了4期近20万字设专栏“素质教育的楷模——刘克”进行了连续报道。“红杏报春春满园,名师刘克‘双主益彰朴实无华”的教学风格深深地影响着经纬小学几代语文教师。我们的成功源于创新为我们实现梦想,虽然我们秉承了老一代经纬人的语文教学思想,但是大胆创新又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教学个性鲜明,别具特色。吕宝刚老师的课恢宏大气,激情澎湃;张蕾老师的课,亲切自然,清新灵秀;钊霞老师的课,关注学法,注重积累;许蓓老师的课,严谨厚重,情味深浓;王丹老师的课,简单质朴、“巧”字见长;徐会影老师的课,删繁就简,质朴无华;袁玉玲、孙博萌老师的写字课,情趣盎然,识中学法,写中得法……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是一株独一无二的花朵,或娇艳或秀美,或奔放或淡雅,在经纬这片精神家园中尽情展现着真我的风采;我们又像是一只只辛勤的蜜蜂,采百家之长,酿甘甜玉露。我们用大家的智慧、群体的才干,建造着自己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学习——用思想去行走
记得在一次校务会议上,刘克校长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读书看似平凡,可一旦长期坚持下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就会变成你们自己培养自己的大学。”在我们语文团队当中,大家更喜欢用思想去行走,做有思想的行动者。
把读书和思考联系起来。我们这些热爱语文教学的教师在刘克校长的倡导下,在洪彦主任的组织下成立了“语文教学研究学社”。我们在这里经常同读一本书,同读一期杂志,有什么感受,大家共同体会;有什么灵感,大家共同分享;有什么困惑,大家共同探究。读书,不再是个人的苦行,而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快乐的精神远足。读书,是丰富自我的过程,而思考、交流则是提升自我的途经。通过读书,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厚度决定着课堂的深度,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
把读书和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已经成为这个团队每个人工作的一种态度,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有时很大如“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时又很小如“怎样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开头”。我们把这些问题和读书联系起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人的智慧砥砺自己的思想。记得一次活动中,一位老师提出“如何找准课堂的关键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查找了有关书籍,参考了于永正、窦桂梅等著名教师的论著和课堂教学实录,又利用网络阅读了大量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张蕾老师发现了“紧扣题目,统领全文”的策略,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这也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许蓓老师提出了“抓住一句,串联全篇”的观点,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句子能够体现作者思想和情感倾向,抓住这样的句子“提领而顿”,就能够以一句串联全篇。孙博萌老师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运用“精读一段,举一反三”的方法,有一些童话故事在布局谋篇上有这样的特点:段与段之间结构相似,内容相仿。在教学时就可以引领学生精学一段,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尝试探究,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我们从课堂中寻找问题,再从书本当中寻找巧妙解决问题的智慧,把读书和思考与实践联系起来,用读书来推进我们的发展。没有阅读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思考。经纬小学语文团队当中的每一位教师正是得益于教师之间这种认真读书,开诚布公的研讨,单数的“我”与复数的“我们”相遇相融,你的困惑变成大家的问题;我的思考成为大家行动的策略;他的感悟就成了大家行动的借鉴……
实践——用智慧去耕耘
理论与实践就像是两个巨大的车轮推动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我们这个团队当中,我们把双脚置于书籍的沃土上,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课堂。在我们这个团队当中,我们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大家齐备一节课。我就深有体会,每次在准备各级大赛课时,身边总有领导、名优骨干教师和你一起钻研教材,和你一起打磨课堂教学环节。有时集体的智慧会让你柳暗花明,有时大家的灵感会让你茅塞顿开。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理念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当“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的思想十分盛行,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成为一种教育时尚时,经纬小学的语文教师依然把“解读教材”看成是自己专业技能的“真功夫”。“备课”先要“背课文”已经成为经纬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记得老一代经纬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都要把所教的课文熟记于心。从那时起,经纬校的语文教师在准备公开课时就秉承这样的传统——哪怕是再长的课文也要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起初我也认为此举看似无理,后来却体悟到其含义深远,一篇文章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只有书读百遍,在含英咀嚼中才会体悟到文章的妙处,才能使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弥漫着深深的人情味。
在我们语文教学研究学社里,我们经常是围绕着一篇课文进行“细读文本,解读研讨”,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研修流程“个体研读——同伴互助——集体研讨”。一次王丹老师要上公开课《迟到》,她通过个体的研读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涵盖面广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即“从文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在学社交流中,我们每个人都细细品读了这篇文章,一位老师发现了课文中的第一句话这样写到:“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小作者认为父亲十分严厉,可是一提到父亲作者却先说“我的父亲很疼我”,在小作者的心里父亲仍然是一位慈父。有了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把握课文的情感脉络就更加清晰准确。接下来教师们又对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这份情感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填写关联词语的
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这份浓浓的深情。在集体研讨中,有的老师拿来了林海音写的其他关于父亲的回忆性文章。有的老师找来了介绍林海音的文章,大家在交流中丰富了教学资源,让一篇文章厚重起来。有时候我们也会就一篇文章、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但往往又会在各抒己见的争论过程中渐渐取得共识。可以想象,没有独立思考的风气,没有为真理而研究的求知精神,哪里会有这样坦诚的争辩、坦率的驳难?
反思——用思辨去成长
反思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是集体智慧的最大化。我们语文团队已经形成了“观课、议课”的反思实践模式。“议课”不同于以往的“评课”,在“议课”的过程中,教师更关注的是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教师就课堂出现的问题展开集体反思,回顾自己的课堂,借助个体教学经验,共同为教学寻找最佳路径。记得我在执教《修鞋姑娘》一课时,语文教学研究学社的所有教师都听了我这节课,并且和我一起进行议课、反思。“观课”“议课”和以前我们经常说的“听课”“评课”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观点的不同,站位的不同。在观课前,我根据最近“语文研究学社”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主题。通过主题式研讨,课前献课教师和议课教师多了一些沟通,作为授课教师的我能感觉到有更多的人在分享你的困惑,你不再是孤军奋战。所以我上课时心里多了一些从容、踏实之感。在以往的课堂上,授课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而在这样的观课、议课活动中,大家把听课的目光更多地移向课堂,指向学生,我们是在诊断课堂,改进教学。所以,作为上课教师,在我心中,坐在下面听课的教师是我的伙伴,有了他们,我多了一些眼睛,更多地观察身边每一个学生,更多关注课堂的点滴细节;有了他们,我多了一些智慧,课堂上遇到的困惑,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有更多人帮助我思考,促进我的反思。在议课环节大家更注重的是坦诚的交流,能让无论是授课或是议课的老师都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以往的评课有时缺乏教者和评课者的互动,少了一些民主交流,少了一些“真实”的表达,缺少“多种声音”。而观课议课则不同,大家共同思考教学活动中真实的问题,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智慧。观课议课不是下结论,这节课好还是不好,而是设身处地地帮助献课教师反思课堂。而且这种“议”,大家都是站在授课者的角度,用这样的结构来思考和表述:“假如我来教,我将这样教……”让我感受到议课的过程中大家不下评判式的结论,而是强调换位思考,真诚对话。比如,在议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结合自己平日的教学体会,说出了很多好的“语文二性合一”的行动策略,有的说可以利用文章的空白点,有的说可以抓住学生的质疑处,有的说可以借助读写的结合点。在这样的反思交流中,以一堂课为基点,引发多角度的思考,理性的思辨,团队共同反思,共同提高。在评课、研讨中,大家不讳言、不避短、务实求效、促进提高,使教者有所悟,听者有所得,评者有所获。
反思已经成为我们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习惯。大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了理论而研究。我们的目的旨趣在于改进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质量,努力践行着“知行合一”,经常自觉地回眸自身实践,只为“不犯重复错误”。正因为我们集体备课,集体反思,使得经纬小学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方案都趋于智慧化、精品化、优质化,真正形成“一人在说课、团队来研究、大家出智慧、整体促提高”的研究氛围。
经纬小学语文教师团队是一个锐意进取,团结合作的学习型团队。“积极进取不安逸,勇于挑战不保守,团结协作不相亲”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文化融入到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血脉之中。
经纬小学之所以栉风沐雨六十载,用智慧和汗水高高擎住“名师的摇篮”这面大旗,源于这片沃土滋养着优秀的教师群体。近看,每位教师就是一朵花,每个教师个体都是独立的,各具特色的;远看,所有的教师构成一幅整体绚丽的图景,喷薄出欣欣向荣之气。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一朵花里孕育着灿烂的明天。在经纬这片育人的沃土上,每位教师就是一粒沙,一滴水,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