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个性 激发自信
2009-03-10潘冬梅
潘冬梅
陈鹤琴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新《纲要》中也突出强调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主要目标,而科技小制作活动以它的可动手操作性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的目光。通过活动,幼儿能够体验到创造的价值和乐趣,并能在制作过程中探索与发现其中的科学奥秘。因此,我就以兴趣为基点来进行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科技小制作活动中创设生动情境,渲染氛围,选择科学性、趣味性较强与活动内容紧密相关联的演示、操作,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如制作《会推轮子的小猫》时,我首先出示成品,然后为幼儿提供演示的舞台。“你们知道是怎么玩的吗?谁愿意来玩一玩?”“你们想知道《会推轮子的小猫》怎样制作的吗?”特定的情境,烘托、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幼儿乐学的情趣,使幼儿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步入对科技小制作活动,并产生了浓厚的乐趣。
二、设置悬念,敢于探索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悬念往往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巧妙地设置情景能激发幼儿进行科技小制作的兴趣。我们以往的做法是教师先出示范例、样品引起幼儿的制作兴趣,但我也经常改用设置情景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有一个阶段风车玩具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如何让孩子从玩风车转移到制作风车方面来呢?我灵机一动:“风车真好玩呀,最近大家都去买风车,玩具店里已经缺货了,刚才玩具店的经理打电话来,想让我们小朋友帮一下忙,你们愿意帮助经理一起制作风车吗?”“愿意”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产生了动手制作的动机。
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各种情景,可以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求。
三、有效指导,激发自信
当幼儿完全投入到小制作的过程中时,教师要学会保持必要的沉默,但不是袖手旁观,幼儿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很多情况是幼儿的制作结果由于能力有限难以达到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直接关系到幼儿制作热情及创造力的发展。
一般来说,在两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一是当幼儿在制作中发生感情上的危机时,他们会失去信心,不敢尝试,这时就要教师进行耐心的引导,及时进行回应,唤起其制作的信心。二是当幼儿在制作过程中碰到障碍和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善于判断每个幼儿忍受挫折的限度,给予适时的帮助,使幼儿制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至于消失。
此外,抓住适宜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指导,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些孩子想象很丰富,善于动脑动手,思维敏捷。为了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我采用暗示法,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打开思路,进行高一层的建构;有些孩子热情主动,但做事毛糙,缺乏应有的耐性,然而一经点拨能发现问题的,就可以采用提问法,帮助他们对正在从事的活动进行思考,促使他们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坚持性与耐性;有些孩子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弱,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采用同伴互动法进行引导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地指导,能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制作水平。
四、加强交流.经验共享
共享的范围包括同伴间和师生间,共享的内容包括情感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
首先,幼儿在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通过探究操作,每个幼儿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他们希望与他人交流、共享,延续自己在制作活动中的兴趣点。
其次,幼儿在共享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他们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确所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及自己的探索历程,概括和提升了经验,掌握了与具体经验相适宜的语言,逐渐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从而积累了有益的感性认识,激发起他们再次参与活动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开展幼儿科技小制作活动时,重在培养幼儿对科技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有趣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制作与创造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经历成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逐渐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勤于探索、勤于思考、具有科学素质的21世纪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