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动力反思
2009-03-10罗槐张茂芳
罗 槐 张茂芳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从事校本教研,是新时期基层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虽然有关方面想方设法从组织教研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教师们的日常教学生活实际需要,满足广大教师的“口味儿”,但是通过近年来笔者多次亲临各级教研工作会议现场观察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似乎对当前各级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校本教研工作并不满意。在他们之中,或者感觉研究工作“高不可攀”,与己相去甚远;或者感觉“廉颇老矣”,无力而为;甚至还有“逼上梁山”、“疲倦乏味”、“走走过场”等表现。这样,使得有关方面精心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陷入了“事倍功半”的窘境,主要原因何在?
比如:时下拥有驾驶执照和私家车是一种时尚,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中小学教师也开始热衷于此。笔者观察到,为了学习驾车,他们克服了很多的困难每天坚持到指定地点参加驾校培训,为期一个月。在他们之中,有“少壮派”者,但多为年龄接近中年和退休者,男女人数相当。练车时间每天早上大约6~8点钟,下午5~7点钟,基本上是在利用上班前和下班后休息时间。教练员对学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此,不时就能听到教练员对学员的大声训斥之语(教练员的年龄要比很多学员年轻的多)。按规定,结业时要求学员参加笔试和实践测试,合格者方能取得驾照。所以,全部学员在走向车下之余,都会非常认真的抓紧时间自学有关教材、记忆有关理论知识以准备理论考试。
看到如此情景,笔者感慨不已:平日里各级业务部门鼓励教师们要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自觉加强有关新课程理论学习,经常会遭遇教师们的一片“诉苦声”。而那些挂在教师们嘴边上的“搪塞之词”在这里是听不见的,那些难为之情也是看不到的。在这里没有了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知识基础、工作时间、记忆理解能力、家庭困难、教师(教练员)的教学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学员的学习态度都很积极认真:互相鼓励与自我鼓励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学员们对获取驾照所需考核的知识与技能都可在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内就能理解掌握,所以,学习效果非常好。
由此笔者产生了疑问:这样高效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我们的校本教研工作序列中?进而是否可以推广延伸到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涉及的其它工作领域中?最让人费解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方法在新课程教师培训中也是经常使用的,然而效果却不好。据此我们是否应该怀疑一些学者们论述的新课程改革遇到的“困难”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初,帝在兵闲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攵毛,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文中东汉时的光武帝刘秀对待朝政勤劳不怠,天天与有关大臣议论国事,兴趣盎然至半夜,太子和其他人劝他应该“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可是光武帝却说自乐于此,不觉疲倦,这便是成语“乐此不疲”的出处。
打麻将可以几个“通宵不累”,喝酒可以“千杯不醉”,唱歌跳舞可以“一学就会”,学习驾照几千元“不贵”,此类现象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虽然不是普遍的现象,却也大有人在,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第六》)对此,有关的组织者是否应该对时下“遭受冷遇”的校本教研的组织制度、活动形式、研究的内容、评价方法等进行反思,广大教师是否也应该对自身的学习态度、自身的学习潜能、专业发展领域、学习方法和教育能力等进行深刻地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