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困生一个成长机会

2009-03-10樊利民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蜀国荆州关羽

樊利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而现实中的学业两极分化现象让人重新思考,如何贯彻新理念,关注学困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一、教师要给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现代教学模式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面对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的一个班级,教师很难面面俱到照顾好每一个学生,于是那些“优秀生”很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他们基础好、有自信、得到的鼓励多。而那些“学困生”却很少引起老师的注意,本来基础薄,再加上失败多、受到的批评多,甚至有些教师怕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很少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这样恶性循环,势必导致“学困生越来越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教学中我常常为学困生着想,给他们设置些适当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

如:我在讲小学语文中《草船借箭》时,我让学生尽情地讲自己所知道的“三国”。大家个个争先,都想一吐为快。望着举起的小树林般的手臂,我把发言的机会给了张同学。他平时活泼、顽皮,上课爱说话,自觉性较差,所以成绩在班内属“学困生”;却没想到他能站起来,把三顾茅庐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了一遍,并评价了张飞的暴躁、关羽的傲气,尤其赞美了刘备的谦虚,博得了同学们的喝彩。我不断的点头表示赞同,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在学困生身上潜在着巨大的潜能,只要你能点燃,他就会进出火花,就能赢得成功。

二、教师要及时发现学困生的亮点给予表扬

“学困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应变速度快,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协作能力。我班有一个贾同学,学习成绩不很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不刻苦、不踏实造成的。如:在讲历史《官渡之战》一课时,出现了以下对话情景:

师:“官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呢?”

“这……”(刚才还口若悬河的贾同学一下字怔住了。)

“大概是,公元前……”

生:“哈哈,公元后吧,应是公元200年,哈哈……”(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再也讲不下去了。)

从他最后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由于不细心,而导致对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出错。可他知识面广、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他对《三国演义》里面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前因后果等的思考却是相当深刻!这一点,成绩最好的学生如果只读书而不思考,即使再刻苦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见解。对学困生身上的“亮点”,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予以肯定。

三、教师要有鼓励学困生上进的气度

学困生的多次失败,不仅会削弱其激情,而且使其失去学习的动力,最终自暴自弃,甚至逃避学习、完全放弃学习。因此,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信心,逐步转变失败心态,形成积极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请看下面一段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门讲述“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的故事,并评价一下这个事件对蜀国的影响。

刘伟:“我认为荆州一失,使《隆中对》中‘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计划落空,致使蜀国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众生:“正确!”

师:“还有没有其他看法”?

贾红:(他站了起来,脸色通红,分明有汗珠在滚动.吞吞吐吐地)说:“我认为……关羽失掉荆州,还丢了性命,使刘备对东吴增添了深仇大恨,所以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的劝阻,发举国之兵为他报仇,致使后来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使蜀国元气大伤,自己也死在了白帝城.使诸葛亮不得不辅助一个昏君,蜀国后来被魏所灭,君主的昏庸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我认为……认为这和关羽大意失荆州有很大关系。”

全班同学鼓掌。

贾同学第一次回答丢了面子,如果没有后来的机会,老师给他的第二次机会为他挣回了面子,送给他十足的自信,对他的回答给予的鼓掌,就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总之,教师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他们自己想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蜀国荆州关羽
乐不思蜀
贪小失大
华容道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收刀
筋骨强 腰身壮
字是书的花
因小失大
易中天为刘备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