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人物报道例话探讨

2009-03-09吴春一苏丽娟

声屏世界 2009年1期
关键词:雷竹果林

吴春一 苏丽娟 吴 玺

人物报道比一般的新闻报道难度更大,难就难在事实的深度挖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叙述的节奏、电视手段的运用等。它需要调动更多的新闻手段和采访技巧。以下笔者就一篇反映创业典型的人物报道《“雷竹王子”李果林》进行例话性的探讨。

导语:面对一条致富信息,他敢于去尝试、勇于去实践,致富后不忘乡亲,成为乡里远近有名的致富能人和领路人。他就是全市创业先锋、迎新雷竹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果林。

(现场同期声:李果林:“太高了,到了上面,到冬天下雪就把它压垮了;太矮了,叶面太少了就不行,所以竹子要勾梢,但是要适当,也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正文:这个正在指导村民修新竹的就是李果林。眼下正是新竹生长期,管理的好坏决定着整年的收成。只要有空,李果林就会来到村民家的雷竹基地,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修剪新枝。如今,雷竹已成为这一带的特色产业,李果林不仅成了地地道道的雷竹种植专家,而且成了远近有名的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许多村民也因种雷竹逐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现场同期声:村民李新来:“我也种了十多亩雷竹,其中有一亩经济价值达到了3万,销售渠道都是由李果林提供的。”)

正文:说起如何走上雷竹种植之路,李果林感慨不已。1996年,李果林得知江浙农民种雷竹发家的信息,便只身前往福建,用除去路费后剩下的13元钱买下了200根雷竹种,开始了他种植雷竹的艰难历程。

从得知一条致富信息,到只身前往福建,再到买下竹种,种植雷竹,李果林做出了一种选择。围绕这一过程,应让人物发声,展示从“选择到抉择到行动”的情感曲折的全过程,展示人物的个人性情、价值取向、文化背景和人格魅力。同时,还应让观众闻声,通过叠加隔壁邻居、同村百姓、妻子儿女发表感想的画面,让观众可以了解人物做出选择的现实背景、邻里乡亲的评价等多方面的信息。在此,过程即内容,过程是人物“活跃”的平台,展示形象风采、精神风貌的舞台。过程展示越充分,人物愈凸显、愈立体、愈大放异彩,观众能感知的信息亦愈多。反之,缺乏过程展示,通过线性结构叙事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必然是静态的、扁平的、缺乏个性的、没有生机和活力的。

正文:就在雷竹种下去的第一年,技术关就给了李果林一个下马威,施什么肥、覆盖什么材料才能让笋长得好等等。

(同期声:李果林:“我们在技术方面非常不成熟,比如覆盖技术,我们根本不懂,我们到林业学院,竹林研究所向他们求教学习。”)

人物的塑造是放在事实进展的逐一叙述当中来完成的。因此,在关注人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事,事实的选择非常重要。在选择事实的时候,应根据“新闻价值”这个标准来进行衡量。所谓新闻价值,“是足以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能够满足社会对新闻需要的各种素质的总和,新闻工作者对这些素质的认识和判断,作为选择事实和材料能否构成新闻和能构成何种新闻的标准”。(见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第182页)

新闻价值作为事实选择的必要条件,是新闻的议程设置使然。在此前提下,还应充分顾及事实有否跌宕起伏的故事性。如果事实没有延展的空间和时间,人物也会因此而显得扁平、乏味,空洞、无趣。因此,不论是新闻价值,还是故事性,都应在事件的选择中作为必要条件给予足够的、充分的考虑。

正文:技术关解决了,看着一个个破土而出的笋尖,李果林又开始为产品的销路发起了愁。

(同期声:李果林的妻子:“第一次我家李果林担了一担笋到贵溪没卖完,后来就把笋担到义乌。”)

其妻讲述了一个有过程、有细节、能感人的事实,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很有帮助,可惜的是被记者一“句”带过。在这里可以构筑起场信息结构,让人物把心中之“愁”表达出来。在新闻报道中,叙事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往往忽视了同期声的作用,同期声的运用不是“火候”不到,就是可有可无或无病呻吟。生活是多义的,报道要突破单一的信息流向,就必须重视场信息结构,从而使素材获得多义性,使观众获得更大的观察人物的空间。巴拉兹说过:声音不仅仅是画面的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源泉和成因;声音激发动作的作用,丝毫不逊于画面。

面对自己要肩扛去卖又无法卖掉的结局,人物的内心产生了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还能保持平和、平静吗?面对最初的选择人物会告诉观众什么?中间又遭遇了些什么样的人和事?人物的内心此时有着极为丰富的活动。人物报道如何才能走进其内心?假如此处用“对话”的方式,将李果林心中的“愁”用对话的方式挖掘出来,将他到义乌卖笋的酸甜苦辣抖落出来,将周围的议论和妻儿的情绪铺展出来,观众从中体味的会更多,李果林将是个有滋有味、有血有肉、个性丰满的人物。

正文:就这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如今,李果林栽种雷竹1000亩,年销售雷竹一千余吨,年纯收入达二十多万元。自己富了,李果林想得更多的是带动广大村民致富。2004年,为使雷竹帮扶工程走上系统化、正规化,李果林成立了迎新雷竹开发有限公司,给要种雷竹的村民供苗种、给技术、包销售。在李果林的带动下,全村有六十多户种植雷竹,面积达五千余亩,并在贵溪市迅速传播开来,年销售雷竹数万吨。李果林先后获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鹰潭市民营经济大户、鹰潭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鹰潭市造林绿化大户等荣誉。

客观的叙述确实能带来“客观”的效果,但没有给观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李果林栽种雷竹不仅自己发了家致了富,也带动了乡亲们致富,同时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但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比如,群众观念是否有变化、乡里其他产业是否有带动和发展,干部群众受到什么启发等等。如果加上这些内容,用同期声的方式讲述出来,应该比现在的结尾好得多,作为创业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也会更大。同样是报道创业典型的2006年江西新闻奖获奖作品《吴国汉创办山庄引领梨溪新产业》的结尾值得借鉴。“梨溪镇党委书记余龙德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由新农民来建设,梨溪的发展需要有吴国汉这样的新型农民来引导、示范。自打吴国汉创办了绿野山庄,外阴村村民也积极发展新产业,现在种苗木、育食用菌、搞山林开发的有五十多户,过去无人争的山林、荒地成了‘香饽饽,山民的传统农业意识正在打破。”(摘自《2006江西新闻奖作品选》第22页)。

综上所述,从关键词解读来说,人物报道的中心是“人”。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个性是其鲜明特征。而能体现人的个性的是人物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体现在事实与细节当中。因此,要让人物立起来,就必须让人物的个性得到張扬。

当然,这里还须理清一种逻辑关系:人与事。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推动、左右事实的发生和发展。人之于事而言,它是决定性的;事之于人而言,是被动的。决定性,匡定了人是主体、关键,不是事的附庸;被动性,决定了事必须依附人,是“因人而生动”的。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塑造人应放在“事”中去塑造,否则,就会“见人不见事”,塑造出来的人就是概念化的、没有个性和血肉的、高高在上的、干瘪的;但事是“因人而生动”的,它必须依附于人,不能游离于人之外。否则,在以人为主的报道中,就会出现“见事不见人”的情况。时常可以看到在人物报道中某某做了什么,又攻克了什么难关,解决了什么制约瓶颈,人物所干的事罗列了一大堆,就是不见“人”,将报道中的李四换成张三、王二等也顺理成章。因此,应正确理解“事”的作用。“事”不仅是人物依附的载体和平台,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物个性、行为习惯、处世哲学、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的文化体现。因此必须紧紧抓住事对于塑造人的作用,让事实生动地为“人”说话,从而在事件的发展和演进中完成人物的塑造。

(作者单位:鹰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雷竹果林
果林修剪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以平谷区刘家店镇“生态桥”治理工程为例
5 个观赏雷竹变型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退耕还林经果林种植后的经营管护浅论
德兴市引种雷竹的气候可行性分析
闵行区经济果林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初探
雷竹10个种源 (类型)引种试验初报
林地覆盖对雷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三丰雷竹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西省弋阳县雷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