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对策

2009-03-09文利群

关键词:心育聋生心理健康

文利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聋生是整个学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聋生克服心理障碍,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我们的教育任务,也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目的。

一、心理健康与聋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在健康的定义中又增加了道德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一般来讲,聋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紧张状态。它是指个体感知到的各种内外刺激,并对之作出对他具有威胁性意义的认知评价后,而引起一些影响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或紧张状态。对于聋生来说,他们与正常青少年一样渴望学习各门文化知识和技能,将来得到理想的职业,期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生理原因,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所遭受的挫折在内心已超过一定的负荷,使得其内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过分自尊、敏感掩盖的自卑状态。在现代生活中,过度自尊、敏感对于聋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但自尊心与自卑心理往往是同时矛盾并存的。例如他们害怕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别人说自己聋等等,实际上这种似乎很强烈的自尊心仅仅是自卑、孤独、人际敏感、压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掩饰。

3、攻击和敌意状态。有些聋生把残疾看作是一种不公平的人祸,以发怒破坏来抵消和改变其生活学习的迷惘是最基本的因素。

4、依赖性过强。聋生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学习生活技能受损,加上父母和老师的照顾,聋生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依赖性过强,这不但影响了他们自立自强,遇到挫折还极易产生孤独茫然感,进而抑郁或敌意攻击他人。

二、聋生心理问题归因

聋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归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听觉障碍是造成聋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思维是语言的直接现实。聋生由于耳聋的局限,限制了其自然地发展语言,这就直接阻碍了其语言以及思维的发展,从而导致心理异常。据调查,某聋校125名(男70、女55)聋生作的SCL-90测试,结果也证实聋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容易“烦恼与激动”(78.4%)这是情绪易波动,遇事往往不能较理智地来思考的一种焦虑症状的反应。绝大多数聋生由于言语机能的削弱,他们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便有特殊优势地位,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较慢,致使第二信号系统对皮下中枢的控制与调节作用(理智作用)减弱,故聋生易激动并难以控制。

2.身心发展的不协调,是造成聋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异常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发展的两个方面(生物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脱离,而正常儿童发展的典型特征恰恰是这两方面的结合。”他揭示了聋童心理发展特殊性的根本之点。聋生生理发育迅速,而语言发展迟缓,心理发展滞后。我曾教过的一名聋生(重听)在一年级(10岁)时,老师教他认识生字,但他对每个字的发音都是“呀呀”。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若无视聋生身心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必然使聋生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心理障碍。

3.家庭因素对聋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自然结构、人际氛围、教养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对聋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家长作为聋生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语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经常地起作用。据研究表明,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性格易孤僻、内向、粗暴等;而不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易造成人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家长的教育抚养方式对聋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专制粗暴、放纵溺爱及父母教育目标和方式上不能步调一致都会影响聋生的身心健康;家长的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素质,由于聋生的模仿性较强,而产生直接的影响。

4.学校和社会对聋童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聋校的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与学法以及学校的校风与人际关系都对聋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聋生个体差异较大,课程设置和计划安排不尽合理,使得聋生学习精力不集中,缺乏兴趣,教学内容的单一,使部分聋生产生厌学弃学情绪,生硬、不科学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如采取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法,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实际上这种简单处罚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心理上与教学者产生对抗,甚至敌对情绪,也有变得自卑、胆怯等。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对聋生的心理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

综上所述,聋生的心理问题是由遗传、疾病、教育和环境交互影响的结果。聋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聋生人格的发展,因此,学校针对聋生心理的实际情况,对聋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是当务之急。笔者根据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供同行探讨。

(一)以“心育”为重,努力完善聋生的道德建构,规范其道德行为

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心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开导、引导、疏导,重在防治。 学生闭口不谈,你将无从入手,不能争取学生的配合,心育也因达不到目的失去意义。开展心育,正如开展体育活动一样,不是有了病才进行体育锻炼,也不是有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学生情感需要,让学生心门敞开

情感教育是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面对社会飞速发展、面对学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代已赋予其新的内涵,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教育是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点明了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开设心育课,提高心育认识

(1)开设专题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些知识对聋生预防和消除不健康的心理、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奠定不可缺少的认识基础。这些知识的普及,为心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2)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上好主题辅导课。为了让学生加强对心育课的认识,主动争取老师的帮助,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解除他们的心结,可设计"敞开自己的心扉","正确认识自己","聋人与正常人的比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人际交往指导","青春期指导",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等主题课。以讲故事,作比较,举范例等方式,指导学生认识到将自己封锁的弊端,以及因此带来的影响,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接纳自己,容纳别人和周围的一切,管理好自己,撇弃消极的东西,让自己心境开阔,天天愉快。日复一日,他们的心态等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二)以学科渗透为主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心理活动课、心理辅导等方面,更应是渗透于聋校的各科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并不是把心理教育的概念生硬地加入学科教学中,而是结合各学科内容和学科特点,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每一门课都有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空间。情绪、情感、自信心、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挫折耐受力等不仅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去提升。所以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1、找准学科教学与心育的结合点

各学科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育因素,教师应树立渗透意识,善于捕捉、挖掘这些因素,找出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效的心育渗透。如聋校语文教材中《爱迪生》、《诚实的孩子》可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培养诚实守信、耐挫折、坚定信念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良好品质的教育。

2、找准学科渗透心育的切入点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图形比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再如有的高年级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但却心灵手巧,教师就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服装、刺绣”等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他们“我能行!”的信念。

3、捕捉学科渗透心育的兴奋点

只有教师精神饱满,耐心细致,才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状态,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语文教师就多采用板书、绘画、课本剧表演等多种手法创设情境,达到激情引趣目的。并采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赞许的目光,诚恳的表扬,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

(三)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动力,增强学生心理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需教育者自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贯穿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一环节,才能让聋生能真正快乐的生活、健康的成长,为实现聋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能力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聋生将来走向社会、平等的参与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校政教处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所有的有关学生方面的管理全部交给学生会和班干部管理。卫生、纪律、食堂、宿舍内务、晚自习等都由学生检查、记录,通过巡视检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效果比班主任硬性规定要好得多。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分子,要维护班级的利益,要改掉不好的做法,要为班级争光。每一个班干部都想方设法来严格要求班级的各个方面。这样学生就由“他律”变成了“自律”,由“要我这样做”变成了“我要这样做”。

2、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作用

学校因为是封闭式管理,加之学生听觉障碍,走出家门和校门的时候相对较少,与健全人的交往更少,不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社会活动的交往,使聋生能深入到社会中去,完成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适应,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1)“手拉手”活动:我校学生先后与湘潭大学、工程学院、职业学院结成对子,经常搞一些联谊活动和文艺演出。让聋生逐渐融入社会中,也让健全孩子了解聋生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2)“义卖”活动:学生会成员经常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小制作、缝纫、刺绣等小作品利用周六、周日去“义卖”,学生的作品很受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大学生对聋生这种热爱生活的劲头非常佩服,最好的一天能卖上几百元,学生会把这些钱全部捐给了学校为贫困学生设立的“爱心基金”。有时组织学生把作品摆到广场,有时摆在学校的礼堂里,学生既是推销员,又是售货员,既可以锻炼他们的推销产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与正常人的交往能力。

(3)文艺汇演:是展示聋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最好方式,也最能打动观众的心。每年的助残日、聋人节等活动我校学生就利用舞蹈、小品、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社会汇报,让社会更多地来关注残疾人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我校学生表演的《解放》《挣》等节目获得了湖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第一名。学生的美术、刺绣、等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奖励。

(4)融入大自然活动:每年春天,我校就会组织学生来到大自然中踏青、春游、参观。在游玩中体验快乐,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参观毛泽东故居、雷锋纪念馆、长沙烈士纪念馆、世界之窗等名胜古迹,追忆湖南的历史,畅想湖南的未来。让学生感到要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实践证明:实践活动对提高聋生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学、自律、自强、自立的本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个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这就决定了我们应该耐心细致地对待聋生心理问题,应该持之以恒地做好聋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培养聋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充满信心,用自己的爱去点燃聋生的生命之火,使聋生不“聋”、聋生不“哑”成为命运的主人、时代的强者,社会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心育聋生心理健康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