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进 融合 创新

2009-03-06李庆领王守城吕耀中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1期
关键词:引进融合创新

李庆领 王守城 吕耀中

[摘 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青岛科技大学顺应时代要求,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德科技学院,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通过引进、融合和创新等措施,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引进 融合 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 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日本早在1987 年就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韩国政府在1995年推出旨在“造就能够引导国际化潮流的人才”的教改方案,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外语教育, 实施世界化教育。《美国2000 年教育目标法》提出, 要通过国际交流, 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要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支持各级教师、学者和其他个人的交流活动;扩大和加强外语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美国人对外国文化的深刻了解。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做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这不仅要求高等学校加快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而且要求培养具有创造和开拓精神的国际化人才。如何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是当前高校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院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和开放型人才。在此背景下,青岛科技大学遵循“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提出“开放战略”,着力实施“两个强化工程”,即强化学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此,学校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在本专科、硕士到博士不同层次,理、工、经、管、文多学科上进行了国际合作教育。其中,学校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被誉为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中德科技学院坚持“融汇东西文化精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办学宗旨,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进行融合与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本着借鉴吸收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创建具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2001年,学校领导以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行动争取到了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2002年4月,经山东省教育厅及德国教研部批准,青岛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科技学院,学院由青岛科技大学和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2003年5月,中德科技学院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正式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成为山东省首批纳入全国统一招生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05年11月,中德科技学院被正式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框架(教外司欧[2005] 513号文件)。2008年1月,教育部为中德科技学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

目前,中德科技学院开设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应用化学和自动化等本科专业。在籍本科生990名,其中有130名学生分别在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科布伦茨应用技术大学学习。学生在青岛科技大学完成三年的语言与基础课学习后,TestDaF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赴德国进行专业课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后获德国大学的学士学位,同时还有资格申请青岛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其他学生则留在青岛科技大学继续专业课学习,修业期满,达到规定的标准,可以获得青岛科技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成绩达到德国大学规定的标准,通过德方的论文答辩,还有资格申请德国大学的学士学位。获得德国学士学位后,学生还可以在德国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现在,德国帕德博恩大学与青岛科技大学的合作已不再局限于机械领域,而是开始与青岛科大的化工、材料等学科领域开展合作,从一个专业拓展到多个专业,从一个学院拓展到多个学院。

2005年12月,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专家组对中德学院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评估,认为中德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的教学水平等同。2006年4月,中国教育部考察组对中德科技学院进行评估和复核验收,对学院引进实质资源,考察组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德科技学院引进资金、资源以及中德双方交换学生等措施促进了中德两国的交流;学校与帕德博恩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基础扎实,理论与实践都有保证。

二、融合中外优质教育资源,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德科技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的一部分,并得到了德国教研部及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除德国国家教研部已为本项目投资了约110万欧元外,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还提供了价值50万欧元的先进实验仪器,巴斯夫(BASF)公司捐赠了价值10万欧元的实验设备,这使得学校机械学科的部分实验设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实现了学科水平的提升。德国的机械技术和高等教育都处于世界前沿,而中德科技学院的专业就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专业。与青岛科大合建中德学院的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是国立综合性大学,其机械工程系在德国全部29个机械工程院系中名列第6位,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名列第1位。因此,如何借鉴吸收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先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经验,引进优质的德国教育资源,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中德两国的经贸、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国际化人才,就成为青岛科大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德双方共同制定了教学和管理方式。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也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国际化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在国内学习阶段,青岛科技大学与帕德博恩大学共同制定联合教学计划,由中德教师联合授课,中德两校互认学分。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采用“结对”授课方法,即对每一门课程,由中德双方各派一名教师共同负责,使用中德两种语言版本的教材,用中德两种语言讲解,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标准均由双方协商决定。在国外的专业课教学阶段,由帕德博恩大学教授和经中德科技学院教学和考试委员会认定的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中外专家学者以德语进行讲授。两国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开课,可以弥补双方师资队伍的一些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国际教育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学院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多媒体远程实时课堂教学系统,确保国内国外教学信息的一致性和同步性。平台基于Linux系统,是由德国帕德博恩大学项目组开发的,功能强大完善。平台能够给用户提供一定的网络空间,上传和下载各类教学资源,并形成组群。用户在平台内可以相互交流,并根据需要及时发布各类教学资源。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平台一直运转良好。目前,不仅中德学院师生100余人注册成为网络平台用户,积极利用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而且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支持信息管理平台,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它还是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平台,全校范围内已有近200名教师成为注册用户,起到了良好的服务教学科研的作用。教育平台的建立,为学校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学生一部分要在国内学习,一部分还将到德国继续学习。因此,学校在国内教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适应德国的学习模式与特点。在德国,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团队学习,倡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辅导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只是进行必要的指导。这种模式与我国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区别。因此,项目教育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相学习的能力。

中德科技学院的教学工作在中德科技学院教学与考试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依托各学科和专业责任教授领导的研究所来开展。教学与考试委员会由青岛科技大学和帕德博恩大学双方教授组成,负责中德科技学院教学计划与考试规则的制定、师资审核、学籍学分认定、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各责任教授通过与帕德博恩大学的对口教授保持密切的交流与沟通,全面负责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等具体工作的组织与运作。

教师队伍国际化是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面向世界知名学府招聘知名学者任教,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增强学校知名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有力措施。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在一起,形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也有利于知识的创新。

近年来,学院加大力度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使学校的师资结构加快向高层次、国际化迈进。同时,学院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进修、访问和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学习和吸取大量新知识,了解和接触当代最新学术动态和实验设备,从而获取国际经验。几年来,学院共派出30余人,德方也先后派出60余名教授、辅导教师到青岛科技大学工作。

三、坚持创新与发展,完善中外高校合作交流机制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德科技学院旨在办成一所融合中德双方优势、符合国际标准、实现自我发展、多层次办学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现在,青岛科大以中德科技学院为依托,已经建立了中德合作的机电一体化研究所、过程技术及装备研究所、节能及环保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开始引进并培养符合德国标准的博士生导师,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并将积极招收德国以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留学生。目前,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已经派出了50名德国学生来青岛科大留学,学习机械专业,时间为2年,其学分为德方认可。这说明,青岛科大经过对中德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办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准已经得到了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的认可。

目前,中德科技学院的机械与自动化、过程控制等专业,正准备参加欧洲有关机构的国际认证。通过国际化评估认证,中德科技学院的学分将能够在整个欧洲得到认可,可以与韩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高校合作,以中德科技学院为平台,方便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学生到欧洲留学,也吸引德国及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留学生到青岛科技大学攻读学位。学校开办的专业通过符合国际和地区标准的认证,可以使学生在异地学习获得的学分在本地得到承认,从而推动学生的国际化交流。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只有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自身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大学的发展也必须与我国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中德科技学院在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采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与企业界的联系,积极开展与巴斯夫、拜耳、大众、德固萨(DEGUSSA)等世界著名企业的合作。通过争取企业的研发课题,设立研究基金,共建窗口实验室,建立“学士后”流动站、大学生创业中心、国际工程师培训中心等措施,学院拓宽了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在读期间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为他们的就业打下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企业合作搞研发,学院可以了解到工业界对教育的需求,掌握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反过来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切合实际。与国际公司合作,不仅使学生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将所学的新知识用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促使自身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院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在外资企业里建立“学士后流动站”,开辟国际化就业渠道的新尝试,有利于学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同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便捷的通道和更多机会。中德科技学院办学8年来,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毕业的89名学生,有62名已被德国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有德国企业和在中国的德资企业开始“定购”中德科技学院的毕业生。学校毕业生在国际化公司的就业比例也逐年提高,在巴斯夫、拜尔、大众、德固萨、三洋、阿尔卑斯、创绩等跨国公司都可以看到学院毕业生的身影。

与跨国企业合作,不仅吸引了外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引入了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到学校讲学,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而且有利于学校调整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方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四、结束语

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是一个新课题,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尝试。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将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人员流动,而且还包括课程国际化、跨国教育、合作科研等。国际化人才培养不仅要制定出规范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还应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只有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高校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作者简介: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王守城,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院长;吕耀中,青岛科技大学国际合作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熊建辉

猜你喜欢

引进融合创新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关于国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思考
广告学著作引进与广告学的发展
“电视真人秀节目”引进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深圳特区新定位:从“引进”到“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