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的思考
2009-03-06陈少微
陈少微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以促使学生开展新的学法呢?
对教学中的感想进行反省与思考,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回忆一年的教学情况,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以变革课堂教学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欲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学生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例如,我们学习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实验:把灼热的铁丝分别伸进纯氧气和氯气中进行燃烧实验.
发现问题:铁丝在氯气中也能进行燃烧.
作出解释: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得出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且要有充足的助燃剂.
探究式教学,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平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探究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化学教学充满活力.
二、造就良好心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不仅要有牢固的“双基”、较强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作风、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等科学品质.
例如,要求学生解题时要格式规范、书写清晰、表达准确、思路严谨,单位和有效数字符合规定;测试时要施考正规;讲评时,要全面剖析学生心理因素、不良习惯等所造成得失分;组题时,设计一些有陷阱、干扰因素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接受挫折的机会,锻炼他们坚韧不拔的信心.
三、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新教材与旧教材从内容、版面、插图等相比,均有较大的改变.
旧教材注重知识的结构与系统性,但课后习题与高考严重脱节,所以另配省编练习册,做辅助教材使用.
新教材在保持旧教材知识的结构上,突出当前科技的发展情况介绍,突出探究式教学过程,突出利用插图使学生形象的接受知识的目的等,尤其是课后习题的编排注重了梯度,基础题、中难题、稍难题及难题,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做到了与高考内容的接轨.应该说是一本不错的教材.
如果教学中完全贯彻新教材的意图,可以推测学生在学完这本教材后,学习能力会有较大程度提高.
教学过程中并不理想,因为课时不足,在完成教材的同时,又要完成省编练习(如不完成,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考试成绩),加上高二年级的会考复习决定了新课必须提前完成,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只能注重完成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只可惜一本好的教材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看来在现行一切为了高考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是一句空话.
四、引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全面变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水平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进程,并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一,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氧族元素》时,讲到浓硫酸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吸水性,书上没有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既安全又能说明浓硫酸吸水性的实验.经过学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可行的实验方案.
又如,在一只小试管里加入5 mL饱和氯化钠溶液,在该溶液里加入2 mL浓硫酸,立即析出氯化钠白色晶体.因此,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会有惊奇的发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创新.
其二,通过对课本的实验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如,我们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同学们对原实验的改进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 mL ~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更需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加强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