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2009-03-06沈生奇
沈生奇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在时空中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用.
一、小组探究合作式: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该模式教学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教学民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建构、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期达到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该模式适合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化学基础、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教学章节中,同时还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学环境量力而行.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选修4《盐类的水解》一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首先从比较熟悉的盐类物质入手,通过实验找出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规律;然后以水的电离平衡知识为基础,讨论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离子、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的趋势,继而合作总结出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本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在探究合作中,积极地学习化学学科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探究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适合于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不多的教学章节.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中,教师只须提出问题——N2、NO、N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地在教材中找寻答案.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中,切实地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节约了教学时间.
三、实验活动学习式:培养学生活动探究能力
实验活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结合课堂上的书本知识,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学生充满创意和激情的活动中,使学生迸发出学习和探索科学智慧的火花.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料,针对合金和铝制饮料罐的两个话题,让学生以“合金的成分、性质和用途”为主题并针对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自行写一篇论文或者开展演讲赛的形式进行非常规模式的教学.又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酸雨”教学中,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中学实验和家庭实验条件,以“分析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防治酸雨”为主题,进行实验、演讲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强的自主分析和解决生活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师辅助学习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途径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不再符合时代潮流,不再适应时代要求了.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烃和卤代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章节,只是简单地呈现了一些常见的、简单的有机物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和常见的化学性质,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迁移有机化学知识很不利,并且这些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些章节的教学中,对于各有机物按照结构简式、结构式、电子式、分子式并通过结构式分析其结构特点对“结构”进行“四式一特”分析,继而简单地认识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并系统地分析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并始终如一地按照“结构→性质”这条教学主线建构有机知识系统.
该种教学模式证明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课堂往往是多种教学模式的交叉应用.也可以说,教学并无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关系、相互作用应因时、因地制宜地服务于教学,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教学模式,而应追求有效的教学,让教学真正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