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谐文化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009-03-06桂平
桂 平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体现着科学发展观。在和谐文化观念的指导下,学校文化应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培育和谐文化,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重庆市朝阳中学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建设和谐的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一是指教育者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教育认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等,一经产生,对教育实践具有能动作用;二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探寻理想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的品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品的提升、人格的不断完善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引导人成为“人”,成为大写的“人”,关注人的灵魂的高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涵;三是学校师生员工生命存在的状态和活力,它体现了师生的人生价值追求和信仰,决定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品质。通过建设和谐的精神文化,使师生以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人生,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的人生和教育教学实践充满生机与活力、朝气和阳光、希望与信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学校的精神文化产生于办学历程的教育实践中,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对我校46年办学实践中积淀的精神文化的反思,我们认为:在当今多元文化、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学校精神文化有着自身的价值追求,在主流价值(共同的价值理念)观的主导下,个体的多元价值追求并存、和谐共生,是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和谐文化观审视我校的办学历史和学校文化,提炼出的“朝阳树人,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是我校师生共同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在追寻共同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全校师生以“浚哲文明”为校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有教无类,乐教致远”的教风、“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风和“自强不息,和谐求真”的校风。这“一训三风”是朝阳人的精神信仰、实践格言和行为特征,蕴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诚育人,开拓创新”的朝阳精神。这是朝阳中学和谐的精神文化,是朝阳人的精神家园。
朝阳精神和教育活动的融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起点和源动力。我校开展“朝阳精神师生大家论”、“讲述朝阳故事”等多项主题活动,让师生在关注、领会、理解朝阳精神的同时,也自觉融入校园精神文化,认同共同价值,内化精神,发展自我。
二、建设和谐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是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的,体现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引导师生的行为。我校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以和谐文化观为指导,坚持民主法治、公平合理、安定有序、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制度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师生园工的主体性,正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现存不足,进而不断完善校本制度。学校要求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全体成员对制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学校根据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修改意见,发放给师生讨论。学校每年的教代会把审视和修订学校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管理部分吸收学生代表参加,充分体现了师生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据统计,学校教代会近年来共提出了700多条意见或建议,有600多条合理建议被采纳。
只有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性,制度的建设过程才是师生的认同、内化过程,是学校制度的隐性化过程,才能推动学校从“刚性管理”向“刚柔并济、和谐共生”的管理方式转变。
三、建设和谐的人际文化
首先,要建设和谐自我。教育者自身和谐了,才可能有人际和谐。我校针对教师要么片面注重理论,要么片面注重实践;注重理性发展,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注重显意识发展,忽视潜意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教师自身发展,忽视教师对环境的融入等专业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力引导教师走一条和谐统整的专业发展之路。
我校借助西南大学教科所的专业力量,在于泽元教授的引领下,引导教师开展群体焦点访谈,把自我各个层面统整起来,让身、心、灵相互协调,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协调,从而获得最快的发展;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人生发展统整起来,使教师在获得专业发展的同时,也享受生活的幸福;把个人与环境统整起来,使人和环境和谐发展。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统整,教师最终获得清晰的自我概念,建立了坚定的自我价值和方向,实现了六个方面的和谐统整:身与心、心与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环境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其次,要建设和谐团队。通过合谐统整,我们欣喜地发现,管理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具有实质性意义了,教研团队更具有生气和活力,汇集群体智慧和力量的特色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年级组团队更能团结合作了。
四、建设和谐的质量文化
首先,研制有效作业,落实减负体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不和谐因素之一。我校认为,应该以有效作业为基点和切入点,找到落实减负体制的途径。年级备课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层次、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同作用的典型题目选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筛选,把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触类旁通的题目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练习的趣味性、针对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层次性。我们还给学生布置弹性作业,选做题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可以不做;能力达到的就做,目前还达不到的可以不做。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整体的质量也就得到了提高。
其次,建构有效课堂打造教育质量。我校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引领的作用,邀请专家到校为全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论述和阐释。在巴渝学者、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朱德全教授的生动讲解下,教师们从系统性建构(逻辑起点)、有效性表征(内在精神)、标准性建构(具体外延)、艺术性表达(具体行动)四个层面领悟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领悟到一堂好课的价值所在——让自己享受,让学生享受。学校学术委员会指导课堂教学,坚持教职工大会学术建言制度,定期反馈学校课堂质量和发展动向。同时,建立课堂教学情况自我反思评价制度,引导教师进行课后自我反思,引入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自觉,最终提升教师的课堂质量。
再次,实施有效研究,成就教育创新。我校立足有效研究,开展“特色课题促特色教研”活动,引导教研组和备课组扎实推进教育研究,从而形成学校的教育创新特色。为了探索合作研讨,共同成长的操作模式,我校制定了《重庆市朝阳中学校本特色教研评价方案》,各教研组和学科备课组共提出并实施了19个特色课题,在特色课题的实施中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特色教研的开展。与以往的教研活动相比,特色教研的针对性、学术性、科学性等有极大的提高。我校通过开展“特色课题促特色教研”活动,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
同时,还要关注建设和谐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总之,培育和谐文化,充分打造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谐育人,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和信念。
作者单位 重庆市朝阳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