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师师德的个案缺失与新定位
2009-03-06周如俊
周如俊
2008年,“范跑跑”一波未平,“杨不管”一波又起!一些媒体“群情激愤”,千“媒”所指:“如今的中小学教师怎么啦?教师群体如此职业道德水准堪忧!”“教师,你真的值得尊敬吗?”但事实上,我们教师大部分都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笔者不得不为大部分敬业守法的教师喊“冤”!但是,教师师德的个案缺失也应引起重视。最近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对当前教师师德的个案缺失的修正。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师德的个案缺失
教师不仅是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定的社会资源掌握者,这就使得他们在学生面前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绝对的权力主体。这样就导致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必须配合老师的种种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有时教师的这种绝对权力难免遭到一些品行低下者的滥用,使得教师伤害学生、教师的过失新闻屡见不鲜,这让我们教育工作者难以置信,但又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不排除当前应试教育、学校唯分评价等体制造成的上述的教师教育方法的扭曲,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教师似乎缺点儿什么?
1.缺失师爱之心
我们知道,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神圣的地方,教师更是一种神圣的职业,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就在于:教师职业是一种自我监督的良心职业、充满爱心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在本职工作中是否真正尽职尽责,很难准确测量,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爱心去工作。
教师,面对着一个个“聪明的”或者所谓“愚笨的”学生,谁能准确地说出他们当中谁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呢?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只要我们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就必须要有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教育的良心,即对学生最基本的师爱之心,这是一个人民教师不可或缺的师德精神根基!
2.缺失保护学生的义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并非是简单的学业之道,解题之技巧,还应该包括为人处事之道,所以教师才有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育人又是身教胜于言传,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实效,像“范跑跑”等的逃跑行为极大地亵渎了师德,是对学生心灵的巨大打击和摧残。
3.缺失正确的学生观
对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老师话、“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大多很头疼,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生正处于接受基础教育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如果对这样的学生不负责任或伤害,就可能对学生产生永远无法消除的阴影,甚至影响改变学生的一生。
4.缺失“教之尊严”
什么是教师的“师道尊严”?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以及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学生面前唯我独尊?面对学生的正确理解,教师却坚持固执己见,文过饰非?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不惜牺牲学生的尊严?恰恰相反,这种以非理性、违法的方式获得的所谓“师道尊严”,其做法本身严重损害了师道尊严。
5.缺失正确的教学观
当前应试教学的泛滥对教师专业成长极为不利,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放弃专业发展的机会,把高(中)考评价作为工作的唯一追求。这样就把教学当成“竞技体育”,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为少数学生服务;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其实,学校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培养学生 “四种能力”的过程:一是学会读书;二是学会做事;三是学会与人相处;四是学会做人。
6.缺失教育惩罚艺术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不懂惩罚艺术的教育是也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联想到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教师惩罚学生的事件,教师惩罚学生、打骂学生、侮辱学生的事时有发生。这些教师惩罚教育“过度”或“犯罪”事件的出现,不排除当中有少部分人是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恶师”,但是绝大部分教师是“惩罚”教育方法的问题。他们的动机希望都是好的,但“惩罚”教育方式方法不对或不恰当。面对学生的差错,他们为了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动辄对学生严加斥责打骂,以惩代教,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不当惩罚对学生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7.缺失健全为师心理
一些教师歧视学生、伤害学生的行为,也折射出目前的部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和道德水准不高。这表明他们的健康“五态”(思想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身体健康、生活健康”)是残缺的。
二、当前师德的新定位
当前师德的个案缺失现象也说明最近教育部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我们教师如何有效地贯彻新规范,给自己新的定位呢?
笔者认为,关键是学校要正确引教师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让教师自己将从事的职业变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让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寻觅快乐的真谛、幸福的源泉,成就灵动教师的幸福人生。
1.师德养成是一种信仰——充满爱心地工作
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神圣的地方,教师更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理应学识与品德兼优。教师除了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换言之,学生虽然在个性、天赋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生命的意义上却是完全平等的,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应把握以下角色:一是人师——有博爱之心;二是朋友——有宽容之心;三是保护者——有牺牲之心;四是赏识者——有信任之心;五是自律者——有虚怀之心;六是开拓者——有创新之心;七是实践者——有征服之心。
2.乐于奉献是一种境界——充满快乐地工作
教师因承受一个普通人所应当承受的源自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压力,在专业成长中不得不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表现出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苟全自己等症状,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被现实所挫伤。但是教师是否从自己工作寻找到职业快乐呢?因为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开心里的枷锁,才能让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也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这种执著,才可能不断地寻求发展的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
因此,教师要做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一是要快乐地教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职业,教师要善于从本职工作获得乐趣,这也是是人的一种很重要的心理能力,它关系着个体一生的生活。二是要需要一种快乐心态。只要教师保持快乐的心态,工作和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轻松惬意。
3.教书育人是一种义务——多样性工作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教育活动具有多样性,再加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决定了当前教师应成为一个集许多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一是教学的设计者;二是指导者和信息源;三是学习的促进者;四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六是反思者和研究者;七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
因此,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着力于角色的根本转换:一是要改变教学实施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权威与服从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二是在教学活动的重心上,教师应该改变仅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着重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三是要进行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4.团结协作是一种合力——合作性工作
有时,教师精神压力太大,思想负担过重;心理上和生理上过度疲惫;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热情不足;甚至还自高自大、自命不凡,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不虚心求教。其实,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公民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现代教师素养的一种表现,善于合作是教师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包括与同学科教师的合作、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积极展开各种合作学习交流的实践活动:一是研讨型的学习;二是沙龙型的学习;三是实习型的学习;四是展示型的学习。
5.专业化是一种必然——专业性工作
当前应试教学的泛滥在客观上造成部分教师以钻研高(中)考为能事而忽视业务修养的局面。其实,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成为研究者,教师不能仅仅喜好“研考”,“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更应注重自己专业自主和发展的强化、重视“研修”,突破成长的“高原期”。
教师要加强专业化业务能力培养:一要明确专业成长“着力点”,加强教学技能技巧的训练,走出教学艺术缺乏的“高原期”;二要找到专业成长“生长点”,重视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走出教学技术缺乏的“高原期”;三要探求专业成长“发展点”,继续教育要终身化,走出专业知识缺乏的“高原期”;四要寻求专业成长“契合点”,培养合作意识,走出单打独斗的团体精神缺乏的“高原期”;五要确立专业成长“支撑点”,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走出教学自我诊断缺乏的“高原期”。
6.终身学习是一种需求——学习性工作
教师的个体发展首先取决于自身的内在需求,知识的更新需要去学习。学习是教师润泽人一生的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教师没有学习,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要说创新超越了,可能连最起码的教书育人的底气都没有。因此,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向书籍学、向同事学、向自己学、向学生学,让学习融于工作生活之中,以学习的精彩赢得生命的精彩,以学习的成功赢得生命的成功,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灌南县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 潘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