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根求源
2009-03-05朱振明
朱振明
弗朗索瓦·于连(Frangois Jullien,1951-)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因借助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来反思欧洲哲学,而成为见地颇深的汉学家。于连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72-1977),1978年获巴黎第七大学(七大)远东研究博士学位。曾游学于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大学(1975-1977),担任过设于香港的法国汉学研究分会的负责人(1978-1981)。后于1985-1987年赴东京做法日文化馆的访问研究员。198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88-1990年担任法兰西中国研究学会会长,后继任哲学国际学院院长(1995-1998)。2001年被晋升为法国大学科学院高级院士,现为巴黎七大教授,兼任法国葛兰言中心主任,法国当代思想研究所所长等职,同时指导法国大学出版社(PUF)的“东方学”系列丛书的出版。弗朗索瓦·于连著述颇丰,著有《迂回与进入》、《经由中国——从外部反思欧洲》、《效率论》、《平淡颂》、《时间论》、《大象无形》、《过程与创造》等十余部作品,并被翻译为多国文字。
于连的著作大多与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有关。他在研究西方哲学时,之所以选择中国古典哲学,原因在于中国古典文明与西方文明相对孤立,不像印度和穆斯林文明都与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于连看来,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他者”,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他虽然表示自己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把中西方的哲学进行对比,了解中国是为了研究欧洲的哲学,但这对于法国的汉学研究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于连不像其他汉学家如杜明(Jean-Luc Domenach,1945-)、侯芷明(Marie Holzman,1952-)等采用民族志式研究,专注于外部描述,对中国政府和人权抱有成见。在于连看来,要理解中国的现状,不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无法进行的。换句话说,于连在进行中西方哲学对比研究的同时,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政治现状与它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说,于连采用了历史主义的方法来审视西方与中国在诸多方面的差别,如经济、人权、自由、民主等。他在与杜明的对话中,就谈到,“如果忽视不同于欧洲的中国的独特思维方式,就不能理解中国的发展”,应避免激进地一味把西方的价值观武断地强加给中国。
于连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他者”存在的合法性是由不同文化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激进地以一种政治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以一种观念代替另一种观念是不可取的。于连质疑西方价值的普遍性,认为让中国快速接受西方民主制并不现实。谈到“人权”。他认为,人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他说,“我不知道为何我们要把欧洲的这种东西强加给其他文化”。西方与中国分属不同的文化逻辑——解放和整合。前者强调个体的独立,个体的自治与政治上的自我组织,后者则强调整合、和谐、秩序,法自然。正是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法自然、因势利导、随机而变”的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易经中的“时、易”,才使我们在今天的中国,看到了一种实用思想,一种内在哲学,一个正在颠覆世界权力平衡关系的古老文明,一个能用“两条腿走路”(毛泽东语)的、被称作共产主义的国家,但它取得了快速的资本主义发展,正在发生着“静悄悄革命”,令世界震惊。于连还指出,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新的中西方两极将出现,不过不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而是经济、艺术、哲学方面的竞争。
弗朗索瓦·于连熟悉中国的古代贤人,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王夫之等,他对中国的分析尤其受《易经》的影响。他认为,这部可称作“中华文明脊梁”的古典著作实际上也是中国不同古典思想,甚至各行各业的行动参照系。正因为采用了历史主义的方法,所以于连的观点比其他仅以民族志式解读的法国汉学家更具说服力,同时为其他对中国怀有偏见的研究同行做出了表率。不过,于连毕竟是西方学者,还是摆脱不了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留恋西方的价值观,如人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