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开放环境下的短兵相接

2009-03-05顾钱江

对外传播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分社乌鲁木齐新华社

顾钱江

乌鲁木齐“7·5”事件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疆发生的最严重的暴力事件,新华社新疆分社和总社对外部密切合作,当晚在全球媒体中率先发出英文快讯,为中国媒体在近年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首次赢得了全球首发。

但接下来形势突变。7月6日下午,外国通讯社的记者已经到达现场,开始以乌鲁木齐为电头发出图文视频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布欢迎中外记者来疆采访,并在事件发生地附近的海德酒店设立了国际新闻中心。短短几天内,到达新疆采访的外国媒体即达数十家。

而去年拉萨“3·14”事件发生10天后,才有少数外国记者获准赴拉萨进行为期1天多的采访。在这种基本上封闭的报道环境中,外媒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华社等中国媒体的报道。

从媒体事件角度看,对“7·5”事件的报道是一次完全开放环境下的媒体竞争。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同志指出,“这是对我们新华社的一次考验”。面对这场空前挑战,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大量借鉴外媒突发事件报道手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7月6日之后的报道中仍然保持了时效全面领先、被外电连续转发的优势,在这场中外媒体的短兵相接中占了上风,充分展现了新华社的国际传播力。

梳理“7·5”事件报道新华社英文报道与外电的攻防战,至少有以下一些成功的战法。

战法一:短兵相接,“师夷长技以制夷”

“7·5”事件发生后,新华社对外部派出多名有丰富突发事件报道经验的英文编辑,他们和分社记者密切配合,运用外电惯用的突发事件报道方法,与外媒同台较量。

7月7日自治区举行“7·5”事件后首场新闻发布会,中外媒体云集于国际新闻中心,新华社对外部英文记者和新疆分社记者在现场直接打电话给后方编辑部口述新闻,英文编辑迅速编写快讯,交发稿人签发,这样的操作流程与外电报道手法如出一辙,确保了我们的报道时效,甚至领先于在场的外国记者,如新华社对外英文所发《中国说阻断互联网通讯是为了防止暴力升级》等稿件被法新社等外电转发。

当天中午开始,就在中外记者的面前,乌鲁木齐街头出现汉族群众上街游行的场面,新华社英文报道当机立断,播发了本社记者自现场发回的《乌鲁木齐出现新的骚乱场面》消息,抢在了外电的前面,美联社、法新社等立即注明“中国官方媒体”予以转发。此后,新疆分社和对外部记者一路尾随游行人群,冒着被袭击的危险,电话口述现场情景,包括游行者呼喊口号,手持棍棒,武警维持秩序等细节,使得英文报道不断滚动更新,被外电连续转发。

对外报道还针对外电“硬新闻”驱动报道的特点,要求前方记者以突发事件报道为重点,千方百计抓事件性新闻,充分利用好消息这一和外媒竞争的“利器”。7月11日晚上,对外部记者在外国记者下榻的海德酒店附近采访时,敏感地注意到有工作人员正在贴布告,上前一看,是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取缔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通告,记者立即打电话给后方英文编辑,编发消息,几家主要外国通讯社全部转发,可以说,是在外媒的眼皮底下抢得了独家新闻。

战法二:全面新闻监控,拼抢独家报道

在“7·5”事件发生后,新华社对外部根据以往的经验,建立了实时新闻监控机制,特别是在新疆互联网中断的情况下,加强了对新疆电视台和报纸的监控,获得了重要的报道资源,抢到了独家新闻。

7月5日晚上,当时新疆的互联网络尚且通畅,新华社对外部英文编辑发现了乌鲁木齐市政府网站发布交通管制的通告,以及努尔-白克力将在6日凌晨4点发表电视讲话的消息。于是,编辑马上根据官方网站消息编发了新闻,同时打开电视,详细记录了努尔·白克力的讲话,将其中有关热比娅操纵暴力事件、韶关事件受伤员工得到妥善安置、新疆广东警方联手调查事件等内容滚动到报道中,为证明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韶关事件挑起骚乱提供了丰富详实的证据。

7月7日下午,在汉维民族冲突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对外部编辑自新疆电视台上获悉王乐泉将在17点发表电视讲话的重要消息,立即安排专人盯电视,做好报道准备,这样,在17点15分,对外部英文编辑根据电视直播立刻抢发了一句话的《特急电:乌鲁木齐将实行全面交通管制》,路透社同样以英文大写的最高级别快讯原文转发了这则新华社消息,当日的详讯《(中国聚焦)乌鲁木齐实行全面交通管制王乐泉呼吁民众保持理智》也被大量转发,起到了澄清事实、引导境外舆论的积极作用。

英文编辑还利用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的“地方子库”,密切监控《新疆日报》、《乌鲁木齐晚报》等当地媒体,获得不少报道线索。比如,编辑部提前获悉自治区人大将听取政府“7·5”事件报告的消息,于是通报新疆分社进行采访,播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官员表示将用铁腕打击暴力犯罪》等独家报道。

战法三:贴身紧盯,第一时间压缩外媒负面炒作空间

面对外媒近在身边的新闻竞争,新华社对外部特别加强了对外电的即时新闻观察,对外部所属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每日提供境外舆情分析与报道建议,主要负责英文报道的国内新闻采编室有专人盯外电,目的就是及时了解外媒报道动向,第一时间组织有针对性的报道,尽力压缩外媒负面报道空间。

7月7日上午,外媒记者在采访“7·5”事件主要发生地之一的赛马场时,忽然出现上千维吾尔族群众哭诉,外电记者纷纷举起相机、摄像机,或者打电话口述新闻,争相报道。对外部编辑观察到外电的报道后,立即联系分社记者赴现场采访,又专访了当地新闻官员,比较快地发出了消息《抗议者围堵外国记者事件已平息》,对外电的负面炒作进行了有效澄清。

7月13日,乌鲁木齐解放南路白大寺发生暴力事件,外电大肆炒作“中国警察枪杀维吾尔人”的消息,新华社对外部迅速联系分社记者核实消息,援引权威来源报道了警方果断制止暴力事件的经过;随后,对外部又派前方记者专访事发地清真寺的阿訇和保安,采写了《干扰礼拜活动追砍信教群众——清真寺目击者讲述乌鲁木齐解放南路暴力事件经过》一稿,以大量无可辩驳的细节回击了外电不实报道,有力地揭露了暴力分子的恐怖行径。

战法四:发挥独特优势,展现新华社报道力

虽然对外媒的开放给新华社报道突发事件带来了竞争压力,但实际上新华社还是拥有许多外电难以企及的优势,比如遍布全国的采集网络优势、本地丰富的人脉优势、信息源优势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则新华社的报道能力是会令竞争对手不敢小视的。

“7·5”事件后两次主麻日的对外报道就颇为典型。7月10日是暴力事件后第一个穆斯林的集体聚礼日,在当时的紧张事态下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外国记者提前一天就开始向南疆的喀什、阿克苏、伊犁等地移动,新华社前方报道组也兵分多路,在当天中午前到达上述城市,做好了突发事件报道准备。虽然当天没有出现意外,但新华社对外英文综合乌鲁木齐、喀什、阿克苏等各地记者的报道,播发了《新疆平静度过“7·5”事件后首个主麻日》的综合消息,这是外电所无法做到的,因而被转发。7月17日,又一个主麻日,新华社对外部记者设法采访到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官员,了解到当日宗教活动正常举行的独家消息和乌鲁木齐市有400余座清真寺的重要背景,所采写的《乌鲁木齐清真寺全面恢复宗教活动》被各家外电转发。

同样显示新华社报道优势的例子,是7月6日清晨对外部编辑就提示广东分社立即派记者赴韶关采访,对“7·5”事件的导火索展开采访调查。6日当天,广东分社就发来《在韶关旭日工厂斗殴事件中受伤的新疆籍员工康复顺利》、《在斗殴事件中受伤的新疆少女:我们坚决反对那些打着我们名义的暴乱》等独家报道,起到了澄清事件真相、引导境外舆论的作用。新华社乌鲁木齐“7·5”事件的对外报道,在与上百家境外媒体“同台竞技”的情况下,取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大量的稿件被美联、路透、法新、德新等外电转发,得到《国际先驱论坛报》、《华盛顿邮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采用。

猜你喜欢

分社乌鲁木齐新华社
学会秘书处参加CCS广州分社召开的辖区国内船设计质量研讨暨集中审图宣贯会
《新华社烈士传》再版发行
法新社进入朝鲜
增强信用社分社管理力度,推动市区经济发展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