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要坚守简约

2009-03-03戴继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期
关键词:碧螺春特级教师语文课

戴继华

最近听了一位老师上于漪的《往事依依》,总体感觉不错。记得在介绍完作者、引出课题后,老师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读课文。应该怎样读?带着感情读。边读边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解决字词的方法有四个:看注释、查字典、相互讨论、问老师,下面自己解决。(学生小声地读,也有少数学生翻词典,基本不讨论,也没有举手问老师的,时间持续约3分钟。)

师:好。下面我请位同学上来写一个成语“走投无路”。(学生上去写,写对了,教师强调“投”千万不可写成“头”。)

师:(教师直接写出“泊”字)同学们看,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大多数学生读po,教师明确其是多音字,还可以读bo,并引领着全体同学吟诵出杜甫的诗句:门泊bo东吴万里船。)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先前我介绍了,于满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很有才华,她的文章写得美不美呀?

生:(齐答)美!

师:那表现在哪儿呢?

生一:用词很贴切。(教师追问能否举例,学生读了原文中的一句,教师作了肯定。)

生二:用了比喻的修辞。(教师同样追问,学生举了例子,然后教师对这一环节作了小结。)

师:同学们,课文的标题叫“往事依依”,下面我们就通过作者的往事,去探寻作者的足迹。同学们说说看,课文写了作者哪些往事?(学生纷纷回答,依次说出了“看画儿”、“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等片段,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在这些往事中,于漪老师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完成这一环节,基本下课,时间显得有些紧。)

因为上课的老师是我的同事加兄弟,所以课后我们聊得很多,我知道了这一堂课的重点是放在“依循作者往事,探索作者成长足迹”上,他想以此让学生领悟:于漪,作为名人,也不是随随便便走向成功的。她之所以能成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有她独特的“诀窍”!

目标是明确的。是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点也是突出的,一堂课的主要时间都在围绕重点做事。但是透过他基于重点、指向目标的流程来看,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似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魏书生老师曾和学生讨论怎样搞好语文教学,有学生说,语文课有点像“豆腐”,水分很大,晾干了真东西不多;有的说语文课像“弹簧”,能伸能缩,一篇课文讲一节也行,两节也行,三节、四节还有话可说。魏书生的弟子和魏老师一样,说话幽默,但在戏言中却说出了我们语文课长期存在的弊病:不够简约。

语文课,要坚守简约。

审视我同事所上的《往事依依》,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好。

本堂课的目标只有一个,实施目标的重点也只有一个,但是在实施重点时间显得较紧的情况下,施教者还先行安排了“作者背景介绍”、“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赏析精美语句”等诸多环节。这种安排显得繁杂了。

如果要对“往事依依”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我想不妨这样考虑。

作者、背景等可不可以介绍,当然可以,但我始终认为文本解读中背景的呈现,要坚持价值性原则,如果对学生的领悟、探究没有作用,就坚决不呈现。

“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疑难字词”两个环节完全可放到课前,初一学生的晨读课时间是很充裕的。如果在引领学生归纳“依依往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还有疑难字词,那就随文指点,一带而过,这样不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

“赏析精美语句”可删可留,如要保留,可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通过对于漪依依往事的梳理,我们明白了她成功的“诀窍”,那就是专心挖掘艺术作品的乐趣、精心品味诗歌的美感、静心感悟老师的讲课内容、用心铭记长者的教诲并付诸行动,这些“诀窍”都值得同学们好好学习。同学们又都知道作者是一个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家(背景的介绍可与之结合),那么她文章的遣词造句方面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呢?由此生发到“赏析精美语句”,当然引导学生赏析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样,这一堂课可以设计成三个板块:一读,梳理“依依往事”;二读,领悟“成功诀窍”;三读,赏析“精美语句”,以“读”为线。串起“三颗明珠”,这样整堂课结构清晰,节奏明快,简约有致。

当然,我们提倡“简约”,对“简约”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课堂“简约”不等于简单。而是对教学本质内涵的深度把握和明晰表达,其基本特征是统摄性。具体表现为这样几个层次:教学目标是精确的,教学重点是凸显的,教学内容是核心的,教学流程是简洁的,教学语言是智慧的,教学方法是巧妙的,教学媒介是方便的。一句话,整节语文课,“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那么,如何实现“简约”呢?

从感性角度看,是“化繁为简”。要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好好学习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板块设计理念,有人称之为“板块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但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涵丰富。

如余老师在讲《散步》的时候。将整堂课设计成三个板块。(一)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二)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波澜,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三)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三个教学板块,从理解文意到体会文情,再到领悟语言,在简约中透露出一种造型美。

从理性角度看,是要学会抓“课眼”。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曾说过,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课眼”。那什么是“课眼”?“课眼”就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所抓到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也有人称之为教学设计的“基点”。我认为,前文所述我的同事所执教课文的“课眼”,就是课题,变换一种方式说,就是“依依往事”,我的教学设计修改正是基于这一种认识。

有位老师执教《碧螺春》一文,就很好地抓住了“课眼”,其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师板书“碧螺春”)你能从这3个字上想出什么来呢?

生:我从“碧”字,想到碧螺春这种茶颜色一定是翠绿欲滴的。

生:我从“螺”想到碧螺春茶叶“蜷曲成螺”,一定非常漂亮。

师:在古代,人们把少女头上盘的高高的发髻叫“螺髻”。碧螺春外形如螺,可见多动人了。

生:我还想到碧螺春可能采制于春天,因此名字中才有个“春”字。

师:说得很正确。老师要告诉你,碧螺春采制于早春。

生:我补充一下,古代常用“春”字来代称茶,在碧螺春的产地“碧螺峰”里其实就有“碧螺”二字,所以给这种茶取了这个雅致的名字。

师:说得真不错。其实呀,据说碧螺春茶名还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呢。

生:哇——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我们的祖先5000年前刻在龟甲上的“春”字是怎样的?(师板书“春”字甲骨文。)

师:猜一猜,每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生:左边圆圈里加个点,像是太阳。

师:右边的横线会是什么呢?

生:大概是土地吧。

师:真会想。中间是‘屯字,又像什么?

生:我看出来了,是小草发芽了!中间鼓起的小圆包,估计是胚芽。

师:是的,春来了,太阳出来了,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人们把如此美好的“春”赐予一种植物,再读“碧螺春”,你品味到“碧螺春”的名字仅仅是一种雅致吗?

这位老师为了让学生领悟“碧螺春”茶名的文化内涵,也为了让学生感悟母语文字的魅力,就紧紧抓住了课眼“春”,课上得干净利落,简约而有深度。

有人说,进入了课改。我们的教育就进入了一个讲求创新的年代。在践行创新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了教学传统中许多优秀的东西。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曾说:“两千多年来,咱们的教育理论一代一代地积淀下来,已经相当成熟。直到今天,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这些古训,一点儿都不过时。应该把它守住、守住、再守住。”

“简约”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境界,让我们把她守住!

猜你喜欢

碧螺春特级教师语文课
排在中国十大名茶前列的碧螺春还是有点东西的
语文课文
苏州碧螺春3月20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苏州碧螺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一切皆有可能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特级教师评选起到了激励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