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学写作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2009-03-03华义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期
关键词:应试命题语言

华义平

早在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文,针对当时语文教学的现状,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依然造就的是大量词句不通的学生”(《写作整体化教改宣言(讨论稿)》,《语文学习》1992第5期),而今时过境迁,中学语文教改已过30年。中学写作教学在艰难探索了30多个春秋之后,光景如何?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写作素质是否得到根本的改观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尽管众说纷纭,但我们似乎仍无法回避下列事实:

每年高考,老师们作文阅卷时往往都有这样的感慨,正如江苏语文阅卷点撰写的质量分析报告所言,高考作文是想让考生“人人都能有话可说”,但现实是“让他说,他也不会说”。……有相当数量的考生的作文通篇都是报纸语言,几乎无一句无来处。经过12年的语文学习,竟有这样多的考生连用自己的母语叙述一件事,阐述或证明一个观点都如此困难,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曾几何时,一些进入北大时分数很高的新生,由于语言运用能力较差,文科生写不好论文。理科生写不好实验报告,学校不得不另行安排老师,挤出教学课时,对他们进行语文补课。

至于前几年在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其结果更使我们陷入深重的困惑和焦虑: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的英文水平突出,更在于他的中文表达流畅、优美。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月31日)。尽管参赛的不是中学生,但这却无疑也是中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一种折射、一个曲折的反映。

问题何在?我们认为,一言以蔽之,依旧是观念问题,目标问题,也是方法问题。

先谈观念问题。这是个旧话题,老问题,但至今未能解决好。对于写作教学如果说思想上不够重视,未必客观。我们现在重视它,主要是由文章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往古来今,由“封建的八股取士,一篇文章定终身”,到如今被视为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可以说“文章千古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0年前,上海某区就曾出台中考重大改革举措,语文只考一篇作文;不少人士还极力主张高考也只考作文。甚至认为用作文考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可能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这些尚有争议的理论是否科学,还有待实验检验,但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作文是恩宠有加。

但是,对写作教学我们虽说在思想上重视了。可观念上却未能完全更新。主要表现在不少语文老师的写作教学仍然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创新。平时的写作教学只是为了高考,应试写作几乎成了写作教学目的内容的全部和唯一,功利色彩十分浓厚。具体地说,大多仍拘泥于传统的“封闭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命题(应试)作文,而没有真正站在写作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实施教学。每逢写作课,往往是教师出题目,让学生写,结果常常是,多数学生写不出,情急之下,只得穷于应付。其实,冷静的回顾并反思恢复高考30年来写作教学的历程,一味搞命题(应试)写作,弊端至少有三:

一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长期以往,学生对作文便失去兴趣,写作态度变得冷漠,继而厌烦作文,视其为沉重包袱。我们至今不能忘怀《写作整体化教改宣言(讨论稿)》中的那段震颤心灵的话:“写作教学的最大失败是把心灵沟通、情感宣泄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得咎的痛苦。当学生笔下羞涩的迷惘、美丽的忧伤、温暖的喜悦和浅陋的自信,都被我们剿杀殆尽的时候,写作课的灾难也就随之降临!”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道出了一个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把写作神圣的乐趣还给我们的学生”。让学生“爱写”、“我要写”,那写作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经验告诉我们,衡量写作教学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不是学生“写得怎样”,而是“是否爱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至理名言并不因时间的消逝而黯然失色。事实上,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怎么会爱写呢?不爱写,又怎么写得好呢?

二是不利于学生开启思维,开拓思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去思考、想像和创造。作文本应是“一项精神独创工程”,“它需要心灵的极其自由、精神的极大解放”,北师大教授刘锡庆先生如是说。可平时的命题(应试)作文教学常常抑制学生的情感与思维,通常情形是学生成了“电脑”,在机械操作,纯技巧地做表面文章,而不复是写作。培养的是一些嫁接文章的高手,提高的只是学生的写作技能,而并非写作水平和素养。学生没有了想象和创造,写作教学又有何价值?要知道,想象和创造是写作的生命所在,而且无论是从现实还是长远看,社会包括高校选拔需要的正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三是不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独创性。其结果是,面对困惑的命题,学生自然选择两条道:一是编,二是抄,或杜撰或“剽窃”,很少“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语)。有人曾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作出调查,从小学生习作抽样中发现:同一作文题目,65%的习作题材相同。21%的习作内容与已出版的优秀作文基本无异。小学生尚且如此,中学生也就可想而知。其实,命题(应试)作文的弊端在客观上还不仅于此,有些现象更令人反思。我们至今不会忘记,1998年《文汇报》对当年高考作文情况所作的报道,“作文《战胜脆弱》,却未能让考生战胜虚假”,安徽约有20%的考生跟自己的父母开了玩笑,为了追求所谓的“感人效果”,他们竞以自己健在的父母“死去”为代价,来写自己如何战胜脆弱而微笑地走进高考考场,如此撒谎令人瞠目,而事到如今这一类似现象并未绝迹。写作教学到了这个地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又谈何培养正确的文风,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出现这一问题固然是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所致,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平时搞命题(应试)作文的畸形产物。写作教学,为何要一味搞命题(应试)作文呢?从根本上说,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传统僵化的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因为从古代的科举到现今的高考都是搞的命题(应试)作文。而不少人又往往从功利性目的出发,因此采用命题(应试)作文形式进行教学,也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个传统。

命题(应试)作文既然有如此之弊端,为何不大胆扬弃呢?看来,要克服这一弊端,当务之急,是转变观点,拓宽思路,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超越高考,变写作应试教育为写作素质教育,变“封闭型”的写作教学为“开放型”的写作教学,这恐怕才是“治本”的明智之举。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七所重点大学中文系和《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的以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为宗旨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一活动倒给我们以极其深刻的启示。“新概念作文”与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不同:它不搞命题(应试)作文,也没有题材和体裁的限制,凡是自己有兴趣的,感触比较深刻、观察比较深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展示自己才华的,都可以写。这样做,其意义就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不仅如此,其意义还在于它多少解决了“作文与做人”的问题,正如作家王蒙在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阅卷时,对新华日报社记者所说的那样:“作文问题,其实是个牵涉到一代人文风、学风和做人的大问题。只有让中小学学生用自己的脑子、自己的笔、自己的语言来写作,才能真正达到学作文、学做人的目的。”由此看来,搞“新概念作文”不仅意义重大,而且的确可以一扫“命题(应试)作文”之积弊。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加以借鉴,必将给写作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有人也许要担心,这样做,是否过于“放任”,没有了“规范”?其实,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语言基础,搞“自主写作”,让他们在写作的“自由王国”里邀游是完全可以也是必要的。

当然,我们提倡搞“新概念作文”并不是对命题(应试)作文一概否定。命题(应试)作文也有其好的传统,如通过它可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规范训练等。有时好的命题加上得法的训练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确大有裨益。再说,必要的考查、测试(包括高考),搞命题(应试)作文也是必要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而言,命题(应试)作文弊大于利。既然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又为何偏执一端,专对命题(应试)作文情有独钟呢?我们为何不搞类似“新概念作文”这类“开放型”的写作呢?即令不全这样做,那走“新概念作文”与“命题(应试)作文”相结合之路,总不是件坏事吧?比如说华中师范大学与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就具有这样的质态,虽说表面上也是命题,却没有时间(课时)和空间(课堂)的限制,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自由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赛事本身就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诚如是,写作教学必将“前景看好”!

再说目标问题。我们曾作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目前的现状是,一些老师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有方向性偏差。写作教学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不明训练目的。中学写作教学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写作能力为目的的,可是我们不少老师却只是为了高考。这就误人了歧途!有人认为这是高考的错,我们不--敢苟同。平心而论,尽管我国的高考制度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弊端,有人甚至认为当前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就是高考这根“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但高考是以“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而且高考写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测试考生的写作能力,这些都无可非议,所以将责任归咎于高考是有失偏颇的。至于说,一些老师出于功利目的而为了高考,也不能算是大错。问题是,为了高考而一味迁就高考,写作教学瞄准的仅是高考这个目标,一切围绕高考这根所谓的“指挥棒”转,“怎么考”就“怎么教”,于是急功近利,大搞写作应试训练,这就错了。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无需赘言。

二是不明训练内容重点。写作训练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重点要解决些什么问题?部分老师似乎还不甚明了。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脑力劳动,“善于写,要求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正确的思想认识,准确、周密而敏捷的思维能力,端正的写作态度,对所写内容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所受教育的水平和所写内容相适应的语言储备和表达技能,如此等等”(张志公:《序》,《写作教程》1984年10月第2版),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倘是单一训练某个方面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全面训练。然而进行全面训练的同时,又必须突出重点,面面俱到而没有重点的训练也是不科学的。那写作训练的重点究竟是什么?是语言,是思维,准确地说是语言与思维的同步训练。思维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思维,语言就失去了依靠,反过来,语言又使思维外化,使思维更加明晰规范。正因为如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1996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明确提出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指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串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当然在语言和思维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尤其要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因为“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维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极关重要”(叶圣陶语)。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放在应有的位置,同时要努力摈弃重视语言训练而忽视思维训练,或重视思维训练而忽视语言训练的那种走极端的做法。

写作教学,除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外,我们以为,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中学写作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写作困惑主要有两点: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而解决这两个问题,通常是前者易,后者难,因为后者与思维密切相关。“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结实的基础。”(张志公语)当然,我们对作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宏观上应该重点抓什么,也要考虑微观上应抓什么。比如说,从总体看,我们说学生不知“怎么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学生之间,各种写作能力是有高低差别的,作为老师要重视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生会写什么、不会写什么等薄弱的环节,并探究原因,然后寻求对策,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加强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就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先确诊,再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素质,提高写作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是不明培养什么样的写作能力。现在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现象仍依稀可见,即部分教师不是把精力用在面向全体学生,踏踏实实地训

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上,而是用在写作基本概念的讲解和文章写作技巧的传授上,有的甚至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专门从事写作的文学家的文艺创作能力”上,指导学生如何虚构,如何追求所谓的“新奇”。这是南辕北辙。中学写作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写作能力呢?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作了这样的论述:“中学写作教学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段十分富有见地的话,很值得大家揣摩体会。

四是不明写什么样的文章。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什么样的文章,北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说得极是:“作文,其实是写作主体写他的自得之见,抒他的自然之情,用他的自由之笔,显他的自在之趣。”这就是说,中学生主要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就是表现生活,反映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所以平时少数老师将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非不要)及写类似高考应试文的那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实际上是着眼于少数尖子学生而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片面的做法,不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以上情形,需尽快认识到位,及时纠正,否则,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也只能是句空话。

关于方法问题。写作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讲究方法。方法是开启智慧之门,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达尔文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最有价值。”在写作教学上,出色的教师总是集作者、学者、教练的品格和能力于一身,做到三位一体。而这三者中,作为教师尤其要擅长于当“教练”,精通于“点化”人。比如,搞“新概念作文”与“命题(应试)作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果不讲究方法,不善于引导,那效果未必见佳。这就如同画苹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曾刊载一篇题为“善学,师逸而功倍”的文章,介绍了一位教育家对中外教学方法所作的比较,读来颇受启发。同是画苹果,在美国由老师拎来一筐鲜果,由学生任意拿一只便去作画;在中国则是由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只标准苹果,规定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什么地方涂上什么色彩……然后叫学生照着黑板上的苹果作画。结果,美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如南瓜,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像苹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差异造成的。其实两种教学方法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开放型”的,而后者则是“封闭型”灌输式的。当然,这两种教法都有明显缺陷:中国老师的错误在于只把结果告诉学生。越俎代庖,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美国教师则过于撒手,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了偏差——学生把苹果画成南瓜就是有力的证明。其实,高明的教师常常这样去做:拿一筐苹果分给每人一只,然后给他们指点,怎样多角度地观察,怎样寻找并概括苹果的外形特点,形成心像,又怎样把心里的苹果画在纸上,再作一番示范,那效果就不言而喻,这就是得法!绘画如此,写作亦然。写作教学就是要讲究这样的法。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有不少老师很少讲究这样的法。在这方面,我们并不否认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进行了可贵的尝试与探索,甚至创造了新的教学法,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一部分老师对一些方法的认识还很肤浅,运用还很草率,生搬硬套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恐怕是目前的一个通病。其实,方法问题不是个简单问题,这里面颇有学问。即令是一简单的方法,要想领会要旨、运用得法,也恐怕不易。比如多读多写,传统写作教学观认为,多读多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多读固然好,但多读是否就一定见效呢?现在的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以及对课外阅读地位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课内听不到琅琅读书声。课外阅读也很是萧条,多数学生高中毕业尚没读完乃至没读过《红楼梦》等古典四大名著,更谈不上读些外国的作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阅读面不宽,严重缺乏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到底如何,可想而知。可不少学生也阅读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有了积累,语感,也借鉴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为何收效仍是甚微,写起文章来仍感到困难?倒不是因为不知写什么,而是仍不知怎么写:因为他们在阅读时,只是机械吸收,而没有让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能始终把思维训练作为第一要著,那效果恐怕要好得多。我们很是钦佩有一位写作专家这样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把它叫做“自悟法”,即要求学生每读一篇精美的佳作。都作这样的深层思考:——如果在未读此文之前要我写这篇文章,我能否写出?若能,我会怎样写(构思)。为何这样写?再看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何那样写,与我写的相比,两者的优劣如何?若不能,问题的症结何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又是什么?写这类文章有何规律可循?……倘能如此,又何愁不开启思维,领悟文章的写作要旨?

至于说多写,按理这如同学游泳一样,多下水实践应是件好事。可问题也没有这么简单,事实上,有不少老师拼命让学生写,如要求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一周两篇,乃至天天练,可就是不见效。问题在哪里呢?我们看一看国外的作文教学模式,也许能悟到点什么。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普遍的观点认为,作文应当少而精,与其出三个题目写三篇报告(作文)。不如同一题目,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回修改,重做三次远比一次完美。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有一句名言:“重复是学习的母亲。”这恐怕是这一做法最好的注脚。

在写作教学上,“五四”以来尤其是建国后,可以说名家辈出,方法多样,异彩纷呈。不少名家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教学风格。确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其宝贵经验很值得重视和借鉴,不可等闲视之。有些经验,看似平常,却最为奇堀,其个中三昧,需仔细揣摩方可领悟。如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在作文教学上提倡的作为“人格”训练的一种特殊手段的“抄写法”即是如此。顾先生建议作文水平差、起点较低的学生应首先下点抄写的工夫。并且说如果能按照这三条要求去做:①选合适的范文。②成句的抄写(不错漏字句,包括标点),③坚持每天抄写千字,那么“坚持两个月,即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作文水平将有质的飞跃”。实践表明,这一方法确是行之有效。可是,对这一做法,有人却不以为然。而那些深得其旨趣的人。不仅视为至宝,而且能对此加以创新,于是便有点石成金之妙。如某省重点中学在此基础上创制出的这样一种秘而不宣的三步训练法,即每次拿出一篇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让学生分三步训练:第一步,整篇抄写(一字不漏、标点规范);第二步,抽出文中某些段落,而后补写,并将补写的文段与原文对照,品评优劣;第三步,对原文进行改写创造。这样做可谓匠心独运,其效果如何,盍试为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改变写作教学目前这一落后现状,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注重方法。这也应当成为当前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写作教学突破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坚信,只要老师们勤于思考,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切实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就必定能找到一条引导学生走向写作成功之路的终南捷径,从而使写作教学走进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应试命题语言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我有我语言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