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避免误读金融危机教训
2009-03-02
在当前全球经济减速中为数众多的实际或可能的受害者中,麻烦最大的一个可能就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进程了。西方金融机构的动荡和信贷紧缩,正在令许多中国人质疑全盘引入类似的资本主义模式是否明智。与此同时,全球衰退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也在政治上制约着北京,可能降低对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兴趣。现在从很多方面来说,中国都处在何去何从的重要关头。
迄今为止,中国一直是推行市场经济改革的成功范例。改革让中国前所未有地保持了30年9%以上的实际年GDP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了10倍,3亿人脱贫。中国改革前后的历史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释放创业热情和创造财富的潜力方面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案例。不过,最近的一些事件也暴露出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漏隙。经济依然高度依赖于出口,而不是国内消费,欧美经济的放缓导致数千家工厂关闭,令成千上万的工人失去了工作。
危险之处在于,北京正在从近期国内外的事件中吸取错误的经验教训。近年来改革派赢得了很多次战役,但在学术领域的战斗却未必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决策者似乎不愿进一步推行经济改革。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反对自由市场的调门越来越高。中国的一些学者开心地宣称,美国为首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已经开始陷入衰落。这些批评者将全球金融危机归因于自由放任理念的失败,也注意到了西方政府对知名金融机构的国有化。
这样的争论可能带来严重的政策后果。许多人以目前海外的金融动荡为由,认为应该进一步收紧国家的控制和对经济的监管。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情绪渗透到了国家决策过程中,从而对吸引海外直接投资,尤其外资收购中国企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抵触情绪。中国企业还面临着国内对投资海外进一步限制,就算不是直接禁止的话,北京起码也是“不鼓励” 对西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进一步实行市场自由化的新举措已经完全停滞了。
对改革开放思想的重新评价来得非常不是时候。尽管中国在这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仍没有完成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过渡。法律法规以及对包括农民在内的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仍做得不够。国内经济的大部分领域仍主要为国家直接掌控。政府严厉甚至独断专行的干预导致经济发生了明显的扭曲,对电价和油价的控制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不够发达,效率低下。资本项目的封闭和人民币灵活性不足导致了越来越大的贸易失衡,以牺牲国内消费为代价促进了出口。建立涵盖退休金、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失败,给中国的社会结构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所有这些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都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不过,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动摇了中国对西方自由市场体系的信心。值得赞赏的是,中国針对全球危机迅速出台了刺激措施,以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但自危机以来,中国领导层对30年来大获成功的经济改革开放道路的怀疑似乎增加了。
如果中国对当前的危机反应过度,全面停止必要的改革,则可能是最不幸的事。尽管自由市场体系可能会定期发生金融危机,但中国自身的经验已经显示,即便这样,各国仍能从市场化改革和融入全球市场体系中获益。一次金融危机,即使是像目前这样严重的危机,也不会损害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创造长期繁荣和人类进步方面的功绩。
中国自己在面对不利外部因素时推行此类改革的历史也证明了这点。当邓小平1978年启动经济改革时,西方经济体仍陷入滞胀中难以自拔。中国领导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并未动摇,仍坚定地执行改革开放的进程。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1年美国陷入衰退后,中国再次选择了加快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这个进程达到了顶峰。
因此,中国应该避免误读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让时钟倒转不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自身而言都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中国自然希望能够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领导作用。但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如果中国显示出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信心,并继续致力于市场自由化,中国则可以凭借自身的经历更有效地发挥领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