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棣文:从诺贝尔奖得主到能源部长

2009-03-02吴志菲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能源科学家

吴志菲

“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后,中国坊间很快传开了这条消息,一如他当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轰动。

成天捣鼓积木的玩家在“技术上的杂技表演”

1948年2月28日,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幼儿园时代的朱棣文喜欢玩积木、组装塑料飞机或军舰模型。小学四年级时,他成天捣鼓那些用途不明的设备,常常在起居室的地毯上堆满半成品的金属支架、细小的螺帽和螺钉,他的目标是:实现零件数量及尺寸的最佳设计。他经常将软肥皂捏成各种动物形状,连大人看到也感到惊奇。他也曾花费许多时间来建造一些毫无目的性的装置,把一大堆零件组装在一起,做成一个他也不知为何物的大东西。

1968年,朱棣文进入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读书。两年后,他从罗彻斯特大学毕业,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同年秋,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后来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留校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

在他看来,进哪所大学并不应该成为你的标签,重要的是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其实到了大学时,那些我不感兴趣的课程,我没有去努力学习;但在喜欢的学科上,我很用功。像物理实验,我就常常沉浸于其中,觉得其乐无穷。从后来发展情况看,吃透细节和把注意力聚焦到课程要点的能力,使我受益匪浅。”

1983年秋,朱棣文被任命为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此时,他与同事阿瑟·阿什金博士和技术员一起开始了激光冷却实验和俘获原子的一系列实验,发明了著名的“激光镊子”,并从那里一步步向诺贝尔奖迈进。他精湛的实验技巧被同行誉为“一种技术上的杂技表演”。

四年后,朱棣文结束了“各方面几乎完美”的贝尔实验室生活,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接替一个教职,其中一个原因是“培养科学后代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这愿望源自他的导师金·康明斯。

朱棣文说,他在斯坦福从学生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他最重要的工作,如完善偏振梯度冷却的细节,发展原子喷泉钟和原子干涉仪,完成一种基于拉曼脉冲的激光冷却的新方法,都是在斯坦福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因其在激光冷却捕获气体原子实验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和法国科学家科恩·唐诺吉两人一起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用激光冷却捕捉原子”,打个比方的话,就像以喷水的方式来使一个行进当中的小球静止下来,并让它悬浮在空中,从而好好将它观察个够。

1925年爱因斯坦延续印度科学家玻色的研究工作,提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从理论上提出原子群可以被凝聚在一起的可能性。到了20世纪50年代,杨振宁以几年的时间尝试在实验室中把原子凝聚现象实现出来,可惜没有完成。再经过40多年的时间,玻爱凝聚现象终于由朱棣文等通过实验捕捉出来。朱棣文这一次以技术性的实验方法,打破了历年来诺贝尔物理奖只有理论发明才能获奖的神话,可见他的发明主题的重要性,有人形容他的发明是物理实验方法的重大革命,不但为物理研究者点燃了一盏明灯,也为物理实验者开启了一扇智慧和便利的窗口。为此,他成为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986年的李远哲之后,第5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朱棣文找到的这个新方法,能够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为了找到这个方法,朱棣文整整奋斗了20年。然而,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他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说:“我不希望因这个奖励打断我的时间表,对于我来说,生活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当时,朱棣文的脸上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兴奋的表情,仍然和平常一样照常去给学生上课。

坚持寻找“这两个魔鬼”之外的环保主义者

2004年8月,56岁的朱棣文离开了任教18年的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接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一职,成为美国能源部属下这个年代最悠久、门类最繁多的研究实验室的第6任主任。

掌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后,他就把研究重点转到新型的生化能源、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等一系列“绿色工程”上。他还大力提倡政府引进措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有力代言人。朱棣文同时倡导将环保理念引进家庭生活,他曾说,每户国民只需投资1000美元成本,就可提升能源效益,可惜许多人宁愿把钱花在花岗石的厨台上。

作为一位学者,朱棣文在行政管理上也有着相当的经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每年预算规模达6.5亿美元,辖下有4000名员工。可以想象,要管理好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一个研究机构,单靠学术水平肯定是无法胜任的,布什总统当年也一度欲招揽他做总统科技顾问。几年来,在朱棣文的领导下,该实验室成为全球替代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研究重镇。他的组织才能,在他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胜后,一直在进行组建新政府和权力交接的工作,陆续任命白宫官员和提名内阁成员人选。12月15日,奥巴马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为此,他是继劳工部长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的华裔。

奥巴马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能源问题与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他表示,刚刚任命的这些团队成员都是能源环境领域的一流专家和管理者,将帮助美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新能源的挑战,以增进美国的繁荣和安全。显然,朱棣文的科学家背景将给一个以前经常由原政界人士担任的职位带来极高的可信度。

作为学者,朱棣文的简历十分出众。但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朱棣文可以说还是白纸一张。选择朱棣文,延续了奥巴马选择专业权威和寻求团队多元化的思路,但并不仅仅如此。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能源政策一直饱受诟病,奥巴马早在竞选时期就曾承诺将“改变”旧能源政策,此次选择“科班出身”的朱棣文任能源部长,令不少布什政策的批评者大为欢欣鼓舞。观察家认为,此前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和昂贵的油价都是不合理的。依美国目前的能源困境看来,能源部和朱棣文将在新政府中扮演空前重要的角色,或许意味着新政府中能源部将更加着重于能源科技的研发。专家认为,朱棣文所具有的世界观与前瞻性,是美国能源部长的不二人选,而这项任命也是奥巴马用人惟才政策的体现。也有观察家认为,华裔科学家被破格提名为能源部长,反映美国社会比以前更加开放。

事实上,朱棣文一直呼吁扩大研发替代能源,认为放弃使用化石燃料是对抗全球暖化的关键手段。他近年还致力跨界科学研究,寻出对抗气候变化之道。他强调,采取行动遏止全球暖化已成当务之急:“若现时不采取行动,恐会太迟。”

朱棣文对于环境能源政策的态度与一般学者相似,都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主义倾向,区别在于他似乎更加苛刻。他不仅反对化石燃料的滥用,甚至对某些新能源也提出了批评。例如,他承认核能与传统的煤电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收益比,但他却坚持寻找“这两个魔鬼”之外的更低污染能源。他对时兴的生物能源同样抱有警惕的态度,他认为用于生产酒精的玉米本身就是石油工业的产物,并非“二氧化碳中性”。

也许是科学家过于严谨的态度,他迷恋一种“闭合循环”的理想状态,他认为水、二氧化碳、阳光和一些营养物共同作用将能量“锁定”在碳载体之中,反向存在逆过程,理论上这一循环应该是闭合的,不会有新的二氧化碳产生。而目前的温室效应难题在于我们将1亿年时间形成的碳燃料在200年至400年之间就释放出来,因此他钟情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希望以此能够实现“闭合循环”的理想状态。他希望通过生物自身的某种特性,将各种纤维直接转化为能源。他时常举出白蚁和沼气的例子,白蚁转化纤维的能力惊人,但目前却难以让其释放出超过自身使用的能量。沼气则是相对容易的能源,问题在于常常被浪费在空气中。

猜你喜欢

能源科学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绿色清洁能源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丰富的能源
时空旅行可以实现么?科学家们来告诉你
全球变暖or no?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