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四个“还给” 让课堂充满活力

2009-03-02傅翔燕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2期
关键词:机会交流课文

傅翔燕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讲解、提问、练习而展开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学生失去了自主性与探究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伴随着课程的改革,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深入课堂。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重心。要达到“自主、合作、探究”,落实四个“还给”是前提,只有真正落实四个“还给”,才能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一、多读,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多读是学生理解语言、培养语感、体会感情、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把充足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通过初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细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学《琥珀》,让学生读题后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进行整合、筛选: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琥珀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再把问题抛给学生,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之后,还可再次让学生读,提出:你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教师再次及时把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并以此作为后面读的提升。接着熟读,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读出感情,表达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最后精读,让学生在理解中悟道,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学生熟读了《挑山工》一文后,进一步引导精读课文,思考文中“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中的“我需要他”应怎样理解?在读、议中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道理。

此外,多读除了体现在保证读的时间外,还要变换多种形式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诵等,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读。

二、善问,把质疑的机会还给学生

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一个教育家曾说过:“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有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思维不断得到发展,阅读能力也就不断得到提高。”过去的教学总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思维受到制约,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善于设置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把学生的质疑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深思质疑,促进学、思、疑、问、悟的融合。课尾,让学生回味学习内容,启发学生从无疑处寻找疑问,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品质。课后,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敢疑”走向“善疑”,养成既“勤学”又“好问”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学《苦柚》一课时,老师设计运用“质疑——析疑——解疑”的课堂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然后梳理归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说苦柚子也会变甜?为什么伯父明知苦柚苦,却买了一大筐,还给小姑娘100元?金钱买不到高尚的灵魂是什么意思”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整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情绪,他们互相启迪,共同释疑,解决了问题,尝到了做主人的快乐。

三、乐说,把交流的乐趣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有满肚子的话想说。这时,老师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学生可以组成合作小组,或交流预习中的问题和收获,或交流对喜欢的段落的学习感受,或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时,老师应该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创造一种师生心灵相融、民主交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老师既是倾听者,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初读课文,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了感体感知后,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最令你感动”。最后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人们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成共识,取得共同的进步。当意见不能统一时,教师可以允许他们带着问题到课外继续探讨,这样,又把课堂学习拓展到课外,增加了交流的机会。

四、好“动”,把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

教师必须充分地相信学生,把课堂实践机会留给学生,保证实践的时间,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践,并学会在语文实践中感悟知识,辨析是非,领会内涵,升华认识并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中部凿井法”可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学了《挑山工》画出挑山工爬山的路线;学了《迷人的张家界》,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同学介绍张家界迷人的风光;学了《加了一句话》,让学生设计广告语,从中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学了《陶罐和铁罐》,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感人的故事,让学生作为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父亲和儿子。这样,学生充分“动”起来,他们兴趣盎然,发挥出巨大的潜能,能力得到了主动发展。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落实四个“还给”,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机会交流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没机会下手
交流平台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交流平台
成长的机会
给指甲贴一个机会
有些……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