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策略及体会
2009-03-02白君花
白君花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现代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努力学习现代教学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如在旧教材中讲氯气时,通常是观察氯气的物理性质,在新教材教学中,笔者尝试先讲有关氯气发现的史实,并将氯气的某些性质也加进故事中,然后和学生交流从故事中了解氯气是怎样的一种气体,这种改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也使学生了解化学史实,并从化学家的身上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条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化学知识走向“会学”化学知识。这就对化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但不依赖教材。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删除了许多“难、烦、偏、旧”的内容,加大了学生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高质、高效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中,灵活处理教材,将活动的顺序适当调节:先实践“水果电池”然后体验锌│硫酸│铜原电池,最后进行科学探索,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在教学中也应多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充分利用各种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如在“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中利用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实验,鼓励和肯定学生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和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无定法,教师要探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在讲“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西气东输”这个学生熟知的工程以及近来媒体频频曝光的矿难事故入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了解身边的化学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
4.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化学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善于发现、肯定、总结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如开设课后的兴趣小组以及研究性学习,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展示和鼓励。
三、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将教学中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应变,善于将“问题”转变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目标,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把充足的课前准备、积极的课堂活动、及时的课后反思作为优化教学活动的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如Ba(OH)2·8H2O与NH4Cl反应的演示实验,通过课后的反思,将实验改为烧杯盖上多孔塑料板,塑料板上放置浸有稀硫酸的棉花,进一步体现了绿色化学,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四、重视化学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化学教材中的图片、图形、图表是化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图形、图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积极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五、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不能一味加深、加难,要体现必修课程的基础性。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如设置学生的学习档案袋,在学习档案中记录学生的进步和活动以及活动评价。
总之,新课程让笔者看到了学生越来越自信的表情,逐渐感受到学生对化学课的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体验到教学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