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09-03-02唐智慧左廷亮马国忠
唐智慧 左廷亮 马国忠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多模式教学;创新思维;教学评价;创新实践平台
摘要: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置过于专业等原因,严重地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编写适合高等学校使用的创新教材;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的形式;课程设置从“专业化”转向“综合型”;并通过对教师知识基础、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培训,来培养创新型教师,将只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适合创新型教育的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5-0075-04
一、引言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才所独有的,它是人类共有的潜能,在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都有可能在每个身心健康的肌体上得到发展和实现,这是心理学实验研究和教育家科学论证所得出的结论…。21世纪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期,新世纪带来的竞争与其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不如说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要落后,就要受制于别国;一个企业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亏损,就要破产;一个人没有高素质,就没有竞争力,就做不出成绩。而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在高速发展,国际国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这里所指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的竞争。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人才,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任务。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领导多次对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从源头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已在纷纷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的探讨。
二、高校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创新就是个体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利用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身的思考,独创性地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产生新知识、新思维和创造新事物。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目前,已经有许多高等院校在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但是,在所用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及创新平台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少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所需教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合适的教材。有了适合创新教育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才能找到创新教育的支点,才能结合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不断的学习、深化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受原有教学方法的约束,所用教材大都是知识型、灌输型的,缺少进行创新型教育所使用的教材,这就给教师的创新能力教育造成了先天不足,同时也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2,教学方法不适应创新教育要求
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导”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大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个性要求受到一定的压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不能转化为学生自主接受创新的过程。同时,由于传统式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等院校中,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专业界限划分明显,这就造成学生只对本专业的课程和知识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而对其他相关学科却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师资力量不足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新型教师,但目前高等院校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仍然只是考试。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仍然只是重理论,轻实践,其考试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缺少创新内容方面的知识,教师只考虑教材、教案和教学大纲,而忽视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
5,教学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在以往的高等院校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被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了教师为了应对评价体系,在课堂上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而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只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没有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6,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既需要进行创新理论的教育,更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实践。这就需要建立创新平台,以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现,但是,目前高校还缺乏相应的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
三、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措施
高校是我国知识创新的主要力量,是自主创新的知识源泉。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等院校应编写合适的创新教育教材,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
1,编写适合高等院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材
合适的创新教育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所以必须召集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对现行高等院校教材进行修改,删除那些陈旧的部分,补充反映现代最新科技发展成果的新思想、新理论,以尽快编制出一套适合高等院校进行创新教育的教材。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因此,在编著教材时,应想法使各个学科的创新方法汇集成册,分领域编制完成各学科的科学方法论教材。
2,改革教学方法,使之与高校创新教育相适应
首先,要将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形式。并通过引导式、讨论式、案例式、研究式、发现式等一系列现代教学方法,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现代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发挥独创精神、畅所欲言,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在教学中应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要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为学生搭建实验平台,让学生的创新思路、创新方法能够用实践来
检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改善课程设置,使之更趋合理
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坚实的综合性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要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开设的课程中,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目标,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同时注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从“专业化课程设置”转向“综合型课程设置”,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要有一支具备宽广知识和精湛业务技能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与科研成果,并能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以加强创新性教学。因此,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师资培训,制定系统化的师资培训方案,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教学。
在制定师资培训方案时,其培训课程内容应分为:知识基础培训、创新思维培训和创新方法培训三部分,如图2所示。培训采用创新式教学方法,即由简单传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反思性的多种模式,可参见图l。
5,建立适合创新型教育的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要改变以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备的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等方面综合纳入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评价。要从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知识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对创新型教育的教学进行评价时,应确立“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本,因人而异”的评价理念,通过对教师与其所教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现实创新能力、未来创新能力的评价,来评价创新型教育的教学成果。具体的创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
6,建立产学研基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接受了创新理论的教育之后,如何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并加以检验,是创新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如图4所示),建立产学研基地战略联盟,可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实验场所。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根本在教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高等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克服现存的各种不利因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教育措施,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培养出综合型的创新人才。
(责任编辑:舒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