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5年选调1813名大学生到基层
2009-03-02
本刊讯近年来,我省基层干部出现断层现象,年轻干部相对缺乏,学历结构偏低,专业结构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省委组织部决定逐年增加选调生数量,充实基层干部队伍。在2003年选调了86人的基础上,我省逐年增加选调名额,2007年选调了452人(其中:基层法院、检察院100人),2008年达到了603人(其中:基层法院、检察院152人)。2003年以来,省委组织部共选调了181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
我省把选调的范围由省内扩大到全国,通过大力宣传,参加选调的高校不断增加。2003年选调生来自全国12所高校,2005年增加到35所高校,2008年达到97所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的学生被选调进我省选调生队伍。2006年开始,省委组织部把优秀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增加为选调对象,目前,已有103名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被充实到我省选调生队伍中。
为吸引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近年来,结合我省实际,相应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在报考条件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可以直接报名参加选调考试,不要求必须是中共党员、受表彰等其他相关条件。在分配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学生,可以分配到市(州、地)中心城区、政府(行署)所在地区的区(市)直属机关或乡(镇、街道办事处)等。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到2008年,我省共选调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选调生93人,其中2008年达到57人。
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改善了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专业结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年轻干部相对缺乏、学历结构偏低、专业结构单一的局面,使我省基层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更具生机活力。经过多年培养锻炼,选调生逐步成长起来。目前,有3人担任我省市(州、地)党政正职,15人担任地厅级领导职务;100余人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近500人担任乡科级领导职务;绝大多数同志已成为基层党政机关的工作骨干。(沈组一)
石阡县:党组织建在产业上
近年来,铜仁地区石阡县各基层党组织以烤烟、茶叶、旅游等产业群为依托,以行业为纽带,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按照产业相同、居住相邻、便于开展活动、便于教育管理的原则,做到农村产业链延伸到那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那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那里。主要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让党员“唱主角”,在产业发展中登台亮相。目前,全县组建了协会党支部25个,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引领作用。(本刊记者肖杰 樊一 )
赫章县:“流动党校”破解农村党员培训难
毕节地区赫章县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到农村。从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单位和有关乡镇抽调47名党员干部组成4个组,“流动”到乡村,办活“流动党校”,着力破解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难题。自2008年8月份以来,“流动党校”整合资金60余万元,编发70余万字的培训教材3000余册,共举办乡村干部培训班27期、党代表培训班27期、党员培训班81期,累计培训村干部1200余人(次)、各级党代表800余人(次)、党员14000余人。(毕组)
剑河县: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化解林改矛盾
黔东南州剑河县在林改工作中针对林业勘界中暴露出来的矛盾纠纷,通过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在村、组、农户中设立纠纷调处岗,采取“户不出组,组不出村,村不出乡”的调处措施,严密预防与处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每个村民组设1-2名无职党员纠纷调处岗,一个岗负责5-10户的纠纷调解疏导。村与村的纠纷,由两村支委组织部分纠纷调处岗人员集中开会协商解决,决不轻易上交矛盾。各村党支部把纠纷调处岗人员履职情况列入年终党员评议的主要内容,表现情况作为党内关怀受助参考依据之一。(田景才)